了“北方会议”路线破产的同时,他在黑土地上的使命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历史让他在这个时候走上这个岗位,他只能按照“北方会议”的精神行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他的悲剧,当然更是最早抗战的东北共产党人的悲剧。
赵尚志是曾经表示了异议的,但他并不认为“北方会议”精神是错误的,而是认为省委不了解下边的具体情况。用我们今天习惯的、易于理解的话讲,是省委官僚了,瞎指挥,而且听不进下边的正确意见。
省委亲自提议将磐石游击队改称红32军东北游击队,下边反倒起了个胡子字号“五洋”。杨靖宇作为省委巡视员到了磐石,毫不迟疑地将其改编为红32军南满游击队。
而经过杨靖宇改组的磐石中心县委,则在1933年1月28日给省委的信中说:“关于游击队领导上的错误,指出以后转变策略,向地主豪绅猛烈进攻。”
“横垄地拉磙子——一步一个坎”,庄稼人常挂在嘴上的这句歇后语,应该是各地党和游击队再仆再起的写照。而以磐石党和群众的基础,又有省委的大力帮助,却也迈不过“北方会议”这个坎——杨靖宇也是一样。
后来有“南杨北赵”之誉的赵尚志,是罗登贤派下去的最后一位军委书记,杨靖宇则是新省委派下去的第一位军委书记。“北赵”到巴彦游击队后,炎炎夏日,却是北方会议的寒流滚滚。“南杨”去磐石游击队时,凛冽严冬,迎面而来的却是统一战线的暖暖和风。这就是造化的不同。但是,倘非如此,面对现实,要杨靖宇把拿不到现实中去的口号变成现实,他也会变通的。
1932年11月2日,即杨靖宇动身去磐石、海龙巡视的当天,满洲省委在给中央的一篇报告中,这样评价杨靖宇:“这个同志,政治上在满表现得最坚决的。”
红32军南满游击队政委
杨靖宇是1932年11月到磐石巡视的。他不知道磐石游击队已经脱离“常占队”,当然也就不知道拉出去前曾将“常占队”一个分队缴械,还杀了6个好像跟共产党、游击队天生就不共戴天的胡子。当他扮成个收山货的“老客”(生意炫)和省委交通员老刘在磐石县烟筒山附近找到“常占队”后,那还有个好?立即被绑了起来。
听明原委,杨靖宇笑了:人死不能复生,这个没辙了。至于那枪嘛,只要俺见到游击队,保证如数奉还。可你要是杀了俺,还和游击队打冤家,那就什么也别指望了。老年古话讲,“冤家宜解不宜结”,更不用说眼下日本子占了咱们的东三省了。游击队有毛病,可他们是真打日本子,这话俺不说你也知道。不能合绺子,那联手打日本子还不行吗?你杀俺,俺杀你,咱们中国人自己杀来杀去,高兴、得利的是谁?你还嫌日本子杀的中国人少吗?
“常占队”首领穆连山也是条汉子。倘是那种见了绳子和枪就哆嗦的主儿,再有几个,八九也是没命了。见杨靖宇面不改色,穆连山先生几分敬意,再听侃侃而谈挺有道理,当即松绑,蓝瓷大海碗倒上酒,两个人交上朋友了。
这是杨靖宇第一次见识东北胡子,想必印象深刻。
离开“常占队”,又让一帮叫“护国军”的胡子抓住了,说他是日本人派来的侦探,又一番口舌,才得脱险。
从“常占队”拉出来后,游击队内部产生分歧。有的认为咱们是磐石游击队,归中心县委领导,不能离开磐石。多数人认为党组织都上山了,指望不上了,“常占队”还找咱们报仇,这地方待不得了,应该去东满,东满不行就去苏联。少数服从多数,就向东满进发。11月中旬,到达桦甸、永吉交界的常山屯,大雪飘飘,天地皆白,衣食无着,走不下去了,悲观失望,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杨靖宇来了。
夜深了,杨靖宇还在跟大家谈话。他指着挂在墙上的油灯,说咱们游击队就像这盏灯,没碗不能盛油,有碗还得有油。大家伙儿差不离都是磐石人,土生土长,人熟地熟,这不就是有碗有油了吗?县委活动困难,这是实情,可党组织还在,还是咱们的靠山、主心骨、灯芯,能给咱照亮呀!
这位大个子省委特派员,那脸上的笑意让人感到温暖、踏实,那道理听着也挺实在、顺溜,再说“常占队”也不是冤家对头了。
杨靖宇到磐石时,是负有特殊使命的。省委认为磐石“现在的问题,不是下级同志与战斗员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造这一领导机关,从县委到队伍中的领导者,来一个彻底的改造”。
游击队回到磐石后,杨靖宇整顿队伍,由孟杰民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