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的理是驱逐日本侵略者,争取朝鲜的独立、解放。1919年“三一”运动中,十九岁的韩震融入街头的人流,高呼“反对外奴”、“独立万岁”。运动被镇压后,他和一些爱国青年准备到中国东北从事反日活动,父亲却给他娶了个漂亮媳妇,想拢住他的心,继续读书,继承家业,光宗耀祖。1928年,他终于挣脱了家庭的羁绊,来到磐石县,以教师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2年冬,妻子从朝鲜赶来,劝他回家,他则劝妻子留下。他爱妻子,妻子也爱他,只是同样出身豪门的妻子,如何吃得了他那种苦呀?一咬牙,离婚了。
韩震这军需部长,是在挺进东边道后就任的。今天的解放军也有军需部,为联勤部属下的二级部,主要掌管衣食类军需。1军的军需部则无所不包,不但囊括了整个联勤部,还有司令部、政治部、装备部的职能,乃至政府和党的工作。抗联的军需来源,除了战场缴获,还要靠在民间大量筹集。初来乍到,你得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就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以及反日会、妇女会和青年义勇军、农民自卫队等等。对于反日的大小山林队,还要搞统一战线,联合抗战。当然还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抗联的军需不能见物不见人。
古今中外,再难见到这样的军需部。
而桓兴地区的“中国地”那么红火,一靠李明山、朴金华这对假夫妻的两个人的县委,再就是韩震这位军需部长在那儿拳打脚踢。
笔者采访到的老人,都说韩震性格豪爽,精明果断。什么事到他那儿,行,立马就干。不行,为什么不行,应该怎么办,总有个一二三,让你心悦诚服,受益匪浅。
这期间,韩震比较艰难而又突出的贡献,是建立了以老秃顶子为中心的密营网。有的是木棚子,像老秃顶子的二层顶子上的几个大木棚,能住几百人。有的是利用天然石洞,修整一下,冬暖夏凉。还有一种称做“戗子”的地窨子,为修在山坡上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比较隐蔽。通常是迎着地势向里挖掘10米左右,然后向两边扩展。两侧和头上,用木头一根根排列支架,除过道外,里面都是炕。烟道是接着炕洞,在外面山坡上挖条1公里左右长的浅沟,上面铺上木头再覆土,烟就一路顺沟渗出地表,不易暴露目标。从散烟道和地窨子里挖出来的土,堆到低洼处,去远处挖来草皮、小树栽上,使之与周围地貌一致。
韩震刚到仙人洞时,晚上在那儿召集积极分子开会,不点灯,来个人,摸黑找个地方坐下,彼此不能说话。后来根据地建起来了,在“中国地”见到他,就喊“瞎部长”来了,大人孩子都往家里拉。
1936年3月2日晚上,在仙人洞二道岭子一个农家开会,研究将几支地方武装合并,成立1师4团。有坏人告密,下半夜两点来钟,兴京县平顶山日本守备队将房子包围。打一阵子突围,十几个人大都牺牲,韩震倒在一片撂荒地里。
“前堵后憋八九连,冲锋陷阵少年连。”这是独立师挺进东边道前后经常挂在官兵嘴边的一句话,说的是8连、9连善打围歼战,少年连的小战士冲锋陷阵不要命。
后来扩编为少年营的少年连,是李敏焕创建的。
1928年,在延吉县读中学的十五岁的李敏焕,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学校儿童团总团长。第二年被派到清原县做地下工作,为团县委负责人。1933年春,他拉起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大都是青少年,不久被改编为独立师直属少年连。
少年连(营)的战士,小的十四五岁,大的十七岁,所以又称“小孩队”。1师西征时,少年营每人一长一短两大件,长的马枪,短的手枪(或匣子枪),装备一流。可少年连刚成立时,只有几支步枪,其余都是棍棒、长矛、大刀。第一次夺枪,是在柳河去往三源浦的路上,看到十几个伪军看押老百姓修公路,李敏焕就有了主意。这天傍晌时分,几个化装成小贩的小战士,提筐挎篮路过那里,先是两个挎匣子枪的当官的,接着兵们也都凑上来,几个人围住一个篮子,花生糖果光头饼子什么的就吃开了。李敏焕一声令下,早已混在人群中的假装修路的官兵一齐动手,当即缴获长短枪15支。
同年夏,侦察得知,通化宪兵队一辆满载军装的汽车,从山城镇回通化。师部和少年连准备在滴台打伏击,李敏焕在公路上看地形,汽车突然来了,躲避不及,就迎了上去。他穿着鬼子的黄军装,3个鬼子以为是自己人,停车下来伸胳膊扔腿地活动身子骨,一边呜哩哇啦地跟他搭话。隐蔽在路边树丛中的官兵,看得大眼瞪小眼,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说时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