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打游击战,数着柴世荣”
1937年10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关于筹建抗联第二路军问题的通告》中说:
柴世荣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目前全中国人民同胞统一抗日救国之宗旨,九一八事变以来领导东北游击运动,忠贞不拔,功绩颇著,现在寄托五军军长重责,不但能够彻底完成民族解放胜利斗争,尤在于一贯到底为谋中国社会解放之胜利而奋斗,希各方同志谅察并互予提携为幸。
柴世荣,一位个头1。75米左右的中年汉子,粗壮结实,浓眉,大胡子,有点儿拔顶的光头。1937年后,衣着通常与官兵一样,春夏秋冬大都是缴获敌人的服装,冬天外加一副棉制套袖、套裤,再披件日本军大衣,戴顶狗皮帽子,或是日军的兔绒帽子。与众不同的是,柴世荣脖子上围条狐狸皮,后来被部下硬扯下去了,因为敌人认准这个围着狐狸皮的是个非同小可的角色,战场上对他特别“照顾”。
柴世荣1894年生于山东省胶县农家,五岁随父母闯关东,落户于吉林省和龙县六道沟。他天性聪慧好学,读过八年书,因父亲病故而不得不辍学。从此,农忙种地,农闲打猎,为养家糊口还被招去朝鲜修铁路,当了三年劳工。1928年回国,赶上和龙县招考警察,应试被录取,后升任驻所巡官。在朝鲜的三年劳工生涯,印象最深的是不能当亡国奴。“九一八”事变后,以他领导的几十名警察为基础拉起支队伍,很快扩大到几百人,加入救国军,被编为第4旅,人称“柴旅”,转战东满、吉东各县。
前面说过,王德林过界后,吴义成也要率队去苏联,柴世荣首先站出来支持周保中的主张。实力雄厚的“柴旅”旅长的意见,吴义成是不能不认真掂量的,对其他旅长、团长的影响、带动也是自然的。
而在共产党领导的抗联各军中,唯独5军从一开始就编制副军长一职,可就不只是实力使然了。
第四路司令柴世荣,于三月十四日缴宁安县南新官地壮丁团杂色步枪二十八支,子弹一千二百粒,并枪决队长一名。又于四月五日,倭军百余伪警备队三百余,由宁安县出发,向我司令部出发,被我侦知,预将队伍密置山林,并设诱兵,将倭军诱于山林,始行射击。是役射死倭军三十二名,得盖枪二十六支,我方完全未伤一兵。
这是救国军人士写的《吉林方面义勇军抗日战事汇志》中的文字。
虽非土生、却是土长的柴世荣,熟悉山林、地势。据说转战东满、吉东,“柴旅”很少找向导。虽未受过游击战训练,也无从听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这样的至理名言原本就是最简明而又实际的战争中的生存哲学,柴世荣对此好像天生就有悟性和心得。
周保中说:
论打游击战,数着柴世荣。
1937年初,5军主力转移到下江地区后,得知驻扎在后刁翎的日伪军300多人要去林口。地下党的情报说,敌人向当地农民要了200副爬犁,这个情节引起柴世荣的注意。300多人用不了这么多爬犁,肯定还有许多军用物资,这仗大有赚头。
从后刁翎到林口,必经大盘道山,盘山道弯弯曲曲。1月27日夜,天降大雪,部队悄然出动。第二天凌晨到达大盘道山,柴世荣瞭几眼地形,将军部警卫营和5团部署在盘山道旁的树丛中,军部和青年义勇军、妇女团置于北面蛤蟆塘山顶。
中午12点多钟,远远地看到敌人在风雪中露头了。
无声的落雪,突然化作纷飞的弹雨。马受伤了,有的倒了,有的拖着爬犁狂奔,互相冲撞着。没伤的有的也惊了,那情形也差不多,有的就在路下的山坡上翻滚着。这样乱了一阵子,一些敌人就趴在雪地上、爬犁后、树丛中,开始抵抗。被枪声搅沸了的腊月底的盘山道,气温好像陡然增高了几度。
站在蛤蟆塘山顶上的副军长柴世荣,边观察战场上的态势,边把个酒葫芦凑在嘴边,“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年轻时曾只身赤手打死只闯进屯子里的豹子的柴世荣,写得一手好字,有一手好枪法,身上却很少带枪,连支手枪也难见。情况危急时,他会把机枪手的机枪抱在怀里射击。须臾不可离身的是个酒葫芦,身边的几个副官也一样。他的喝干了,有时未等伸手,副官就会把酒葫芦递上去。有人酒后无形。而身经百战、瞅着武人一个的副军长,平时喜欢看书、思考问题,枪炮声中灌上几口酒,会变得更加沉静,脑细胞更活跃,富于弹性,枪也打得更准。
几个副官大都是救国军时期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