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时间不详,具体地点有人说是大四站地区,有人说是青山里西北楞。可能为新中国成立后此战仅存的亲历者曹曙焰,认为应该是后者。
从军长到士兵,一行38人都是骑兵。之前在小五站休息一天,连夜赶路,黎明时分到达那里。那是一片草甸子,前面一条进山的爬犁道。4月初的勃利,山野仍是一片洁白,山沟里积雪没膝。前面尖兵发现爬犁道旁山坡上,有堆像木柈子垛似的黄糊糊的东西,赶紧报告,军部陈副官就见那“木柈子垛”动了。是鬼子,约一个小队的样子。
李延平问:能不能打?
陈副官说:要是就这些日本子,能打。
曹曙焰老人说,这一仗是不该打的,理由很多,关键是敌情不明。一个小队日军轻易不会进山,附近肯定还有,最差也是伪军,实际上全是小鬼子。骑兵目标大,踏雪“咔咔”响,耳朵不管用。敌人可是能看还能听,它在山坡上,树很少,又是清汤林子。敌人首先发现我们,而且看准了我们就是那些人。看到“木柈子垛”动了时,距敌还有二里多远,掉转马头,他步兵怎么追?绕道不是照样去方正、通河吗?
李延平下令抢占南面的小山头,敌人则往北山上爬,双方相距也就300米左右。打一阵子,从东边上来一股敌人,少说一个小队。李延平命令重点对付这路敌人。待敌人进至百米左右时,机枪手大老于一阵猛扫,十几个鬼子当即倒在雪地里,有几个再没动弹。
这样打了半个来小时,又一股敌人从西边上来了,也是一个小队的样子。这回不能打了,留下一个班掩护,其余下山奔“马桩子”。
曹曙焰和何畏在山下小树林里“打马桩子”。骑兵下马作战,要有人看护战马,把马拴在树上,或是别的什么物件上。没有可拴的东西,就把这匹马的缰绳拴在那匹马的脖子上,通常是五匹一串,一人能看两串,比较耗费人力。“打马桩子”绳子必须系猪蹄子扣,这种扣马越拽越紧,人一拉就开,翻身就能上马。
曹曙焰老人说,敌人的火力几乎都对准了我们这支马队,轻机枪“嘎嘎嘎”,重机枪“咕咕咕”,山沟里那雪地开锅了似的,不断有人马倒下。机枪手大老于落马了,一只脚还在马镫子里,枪套带在身上,都在雪地上拖着。他胸前都是血,大睁双眼,人是不行了,我就伸手去抓那枪。机枪是抗联的宝贝呀。那雪有膝盖深,春天的雪又实称,马跑不快,跟人小跑差不多。我勒下缰绳,把身子探到右边,抓两把没抓住,就觉着小胳膊像挨了一棒子,险些落马。这一仗就回去十几个人,就何畏没受伤,我左腿和右胳膊两处中弹。那时就怕马伤着了,马没事,人就能回来,马是骑兵的两只脚啊。
老人说,军长李延平在我前边,也就二十来步远,我不知道他腿上负伤了,只看到那匹铁青色儿马脖子中弹了。只见一股红,又一股红,从马脖子上不断往外蹿血,衬着雪地,映着刚出山的太阳,那个红啊。那马却不减速。都说“骒马上不了阵”,那要是匹骒马,早熊了。儿马皮实,只要有口气儿,就会按照主人的意志玩命——好马救主呀。
吴平到吉东巡视后,4军的全盛时期就开始了。
密山游击队编为2团,“小白龙队”编为3团,之后又将饶河游击队编为4团。同时,李延禄派人到勃利、宝清、依兰等地联络山林队,许多首领都表示愿意接受改编。一年后的秋天,4军已发展到7个团和2个独立旅,兵力达1600余人,游击区扩大到穆棱、林口、勃利、宝清、依兰、方正、虎林、饶河等县。
1935年6月,林(口)密(山)线上的滴道车站,进驻一个日本“宣抚班”。这是一帮政治特务。16日夜,1团长杨太和率团从陡峭的滴道后山攀援而下,将车站包围后,突然发起攻击。不巧,“宣抚班”头一天走了。此战击毙1名日军,俘虏全部伪军,并毁坏站内设施和部分铁路,使其运输中断数日。
年初,2团攻击勃利县方家沟伪军骑兵队,接着又和3团攻打依兰县土城子伪警备团团部。4月27日途经阁凤楼镇时,军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给驻守伪军连长写信,晓以大义,劝其反正,被这小子一口回绝。当晚兵分三路,发起攻击,将镇子拿下。
勃利县有个日资“清水木业组合”木场,附近还有个军马场,由一中队伪森林警察护卫。3团和独立营一举将其击垮,缴获军马数百匹,木场的房舍成了3团的营地。
6月,在当地“外白内红”的爱国人士协助下,4军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建立了根据地。
4个月后,就发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