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成了“良民”,一些人就请假回家了。
当初1500多人的队伍,就剩300多了。
秋风凛冽,身冷心寒。9月底,走投无路的谢文东,决定离开土龙山,到牡丹江西大山里猫冬。10月12日晨渡河时,被日军袭击、包围,官兵奋勇冲杀,向东退往勃利。14日又遭日军追击,救国军溃不成军,谢文东仅带着三个儿子和十多名部下,逃入依兰县吉兴河山里,之后又转移到林口、方正。
大雪飘飘,这是土龙山暴动后的第一个冬天,是谢文东五年抗战生涯中最难熬的冬天之一。
年底,李华堂来了。英雄末路,难兄难弟。李华堂在冬季“讨伐”中也损失惨重,来见谢文东,劝说他去哈东找赵尚志,寻求帮助,重整队伍。
在去虎林向苏联求助前后,谢文东曾三次派人进关找李杜,希望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援助。结果是两下皆空,而赵尚志的哈东支队威名赫赫,又近在咫尺,也就只有这条路了。只是不知是生性多疑,对共产党怀有戒心,还是自视土龙山暴动的光环罩人,放不下架子,不想留下过深的上门求人印象,抑或是正赶上身体不适,以及其他什么原因,反正他没动弹,倒是比他大一岁的李华堂不辞辛劳地去了。
接下来就是李华堂到宾县,赵尚志来方正,赵、谢、李三人会面、协商,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前面已经写过了。
而在此前此后,对共产党疑虑重重的谢文东,却表现得比李华堂更积极,曾几次要求将所部编归3军。
这就是谢文东。
“奸老奤”
李华堂——八十多人,枪械精良,组织是半正式军队、半“胡子”式的,反日坚决(下层士兵常说:“宁将枪毁坏,不投降”),下层士兵百分之五十兵士,百分之二十五工农,其他是“胡子”(县委另一报告说下层大部分是流氓),对群众关系较好(不压迫),经常向地主、富农、把头抽捐。对其他义勇军关系不密切,不相信别的义勇军(因过去与义勇军联合作战时,这些义勇军不坚决,逃跑)。李华堂本人有些政治头脑,在士兵中有相当信仰,有时能接受我们部分的主张,曾共同作过战,相信游击队抗日坚决、有办法。下层士兵一部分要求参加我们的队伍,很愿同我们联合行动,我们部队与他们相遇时,替我们准备给养、住所等(士兵曾有私偷军器送给游击队的)。队内原有一党员,一工会会员,后又派三人秘密进去作下层士兵工作。
以上摘自《东北抗日斗争的形势与各抗日部队的发展及其组织概况》,写于1935年1月,作者不详。
李华堂的抗战生涯,始于1932年初的哈尔滨保卫战。他是李杜的24旅96团2营营长,李杜兵败过界,残部散于密山、宝清、虎林、饶河、宁安等地,李华堂率营回到刁翎,收编大排队、山林队,成立“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400多人编3个营、11个连。
从正儿八经的东北军营长,到自树旗号的自卫军支队长,这位个头挺高、身材较瘦的“李老奤”,颇有些与众不同之处。
古今中外成气候者,少有不广交朋友的。李华堂的特点,用3军1师师长刘海涛的话讲,是“不论你是贫的富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能够接近他”。治军有方,严厉约束部下,不骚扰百姓。这在那种兵荒马乱的世道,难能可贵。有老人说,谢文东在最困难时也要弄个小锅,吃点小灶,李华堂没这事。如此,受到百姓和部下拥戴就是自然的了。
人熟是宝。谢文东起事后两回土龙山,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只是土龙山暴动震动中外,谢文东大名在外,一些土龙山人却把他视为惹祸的妖精。李华堂正好相反。抗战前长期驻扎刁翎,人熟地熟,日伪机关里又有不少眼线,就有点儿如鱼得水的味道了。
如果说这些已与游击队有许多相似之处的话,另一条与众不同就是最重要的,他是较早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是真正抗日的。
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攻打方正县城。3月9日拂晓发起攻击,3军少年连首先突破东门,联合军冲入城内,占领伪警察署,烧了参事官、指导官住宅,活捉伪县长,逮捕40多名汉奸,下午3点左右主动撤离。
那时每年的重要纪念日,通常都会有所举动,具体说就是选个目标打一仗。攻打方正县城,是为了显示刚成立的联合军的威力,也使屡遭挫败的谢文东、李华堂受到鼓舞。而李华堂的自卫军装备精良,颇有战斗力,也给人留下印象。
打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