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怀诚看着案桌上的那道奏折,心中再次感叹。
陛下是个好皇帝,他勤政、爱民、宽仁,就算在历朝历代诸多的帝皇中,也实属少有了。
按理说,作为天下地位最为尊崇、最富有、权力最大的人,他应该再无遗憾才是。
可整个京城,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走卒贩夫,谁都知道圣上心中的遗憾,犹如天上的星辰一般的多。
纵观圣上这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自幼身体虚弱、心爱的太子妃早薨、还有一个昏聩的母后、英年却无子嗣……如今更是大限将至。
这一切的一切,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令人感到惋惜。
温怀诚感叹了一番,心中却又升起了好奇之心。
大半夜的,陛下竟这么着急专门差人送来魏王的奏折。
魏王到底写了一道什么样的奏折,竟能让陛下如此上心?
还专门派遣身边的秉笔大太监亲自送来,而且,还下旨令人誊写数份,传阅众官员。
这样的情况,可是十分少见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温怀诚还是打开了那道奏折,细细读了起来。
刚开始,他还不以为意。
作为大周帝国权力中枢的阁老,能被元辅看作下一个接班人的他,无论是智商还是能力,都远超同僚。
此时的他,一眼就看出了魏王写这道奏折的用意。
如今,双王夺嫡已经揭开了帷幕。
既然双方撕破了脸皮,开始真刀真枪的交锋,那么互相倾轧、弹劾,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今在朝中,杨必成老狐狸已成为了万人捶的破锣,任谁都想捶他两下。
魏王此时趁他病、要他命,上书弹劾他,也是很正常的反击手段。
温怀诚本以为这道奏折,只是魏王弹劾奏章,谁曾想越读他越是心惊,越想越是震撼。
这篇奏折,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共情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王爷的文采斐然。
一直以来,京城都传言这位小王爷学业不精,却时常附庸风雅,现在看来这都是某些人对他的恶意中伤而已。
温怀诚看完这篇奏折之后,心绪激荡不已,一方面他深深被小王爷这篇情真意切文章所触动,同时又震惊这位天皇贵胄的手段。
这篇奏折,通篇没有任何弹劾杨必成的言辞,可却字字、句句都指向了他。
杨必成作为天下文官的首领之一,至亲去世,本应该速速回乡丁忧的他,却暗中令人上书圣上为其夺情。
反观这位魏王,哪怕在双亲逝世多年,依旧想要仿照古礼,结草为庐,为双亲守孝。
如此一对比,双方仁孝之心,高下立判。
一个利欲熏心,为了宰辅权位,无视孝道。
一个则是纯孝少年,愿放下富贵生活,在寒冬之时,结草为庐为双亲守孝。
无论魏王此举是真是假,他都赢了。
而且,还踩着那杨必成老狐狸的脸,直接赢得天下人称赞。
真是好手段,好计谋啊。
仅从这一点来看,就能推测出在那位小王爷的身边,定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
这一招妙棋,简直是高的令人匪夷所思。
难道是魏王宫新任的那个长史的教导?
不,不会的,那人是杨必成随意找的老眼昏花的三甲进士,随意搪塞过去的,不可能是他。
温怀诚心中又接连猜测几人,都最终否定了。
难道是……中原的学政——大宗师林世海?
可此人性情高傲,其深受那江南四大才子的影响,超然于外,对仕途升迁不是太热衷。
像这样的人,意志十分的坚韧,对于什么从龙之功,向来看的很淡,心中所秉持的是自己的道。
绝对不会为了权力,放下他数十年的坚持,若是那样的话,他也就不是江南名儒了。
退一步讲,无论将来是魏王登基,还是靖王承继大统,他们为了拉拢天下士人、展现自己的宽厚仁义,绝对会重用一些像林世海这样的士林大儒。
也就是说,他林世海只要保持中立,以他的名望将来也能步步高升,成为阁老宰辅也不是不可能的。
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冒险去站队?
所以,给魏王出此妙计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他。
温怀诚左思右想,也想不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