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邠州时更加神采奕奕。
自此以后,邠州之地的迷信活动急剧减少,王嗣宗以实际行动打破了笼罩在百姓心头的迷雾,为邠州带来了一股新的清明之气,也让自己的名字与一段斩断迷信锁链的传奇事迹一同镌刻在了历史的篇章中。
夜色中,洛阳城笼罩在一片神秘莫测的氛围之中。身为洛阳主官的王嗣宗,耳畔传来了关于帽妖肆虐、恶意伤人的流言蜚语。然而,他对此却毫不在意,心中自有定见。
毕竟,这些传闻与昔日的邠州狐王传说如出一辙,信者则有,不信者则无。王嗣宗深知,世间谣言众多,往往只是无风起浪,最终都会随风消散。他坚信,智者自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无稽之谈的鬼话,终究会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被其他更为引人注目的新闻所替代。
因此,对于帽妖的舆情,王嗣宗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也未向朝廷上奏。他以为,这只是洛阳城中的一阵风波,很快就会平息下去。
然而,河阳节度使张耆却对此事颇为忧虑。他深知宋真宗对天书祥瑞的热衷,更知道他对灾异流言的忌讳。尽管张耆的职责是守卫太行山以南、黄河故道以北的军事防区,与洛阳事务并无直接关联,但他仍然决定向宋真宗奏报此事。
这一年,正是宋真宗封禅归来后的第十个年头。洛阳城中的帽妖案,似乎预示着某种不祥的预兆。张耆的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他不确定这个案子是否会引发更大的风波,也不知道宋真宗会如何处置此事。
调查帽妖案的重任落在吕言肩上,他风尘仆仆地抵达洛阳,而王嗣宗则亲自出面,全程陪同这位来自朝廷的探案官。
吕言对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帽妖”传闻早已耳闻,心中满是好奇与疑惑。而王嗣宗则一脸笃定地告诉他,洛阳并无帽妖作祟,若是吕言不信,大可深入民间,亲身体验,辨别真伪。
奇怪的是,吕言在洛阳逗留了数日,那传说中的帽妖却像是故意避着他一般,未曾露面。这让吕言不禁感到有些困惑,难道帽妖真的只是传言中的虚妄之物?
于是,在安抚了洛阳城的民心之后,吕言决定返回开封复命。他心中暗自思忖,或许这帽妖案本就是一场无风起浪的闹剧,自己此行也算是白跑了一趟。
然而,就在他前脚刚踏入开封城门的那一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传说中的帽妖,竟然紧随其后,出现在了开封城。
据史书记载,那一夜,京师之中谣言四起,传言帽妖自西京洛阳而来,闯入民家伤人食人。恐慌情绪在民众中迅速蔓延,人们聚族而居,环坐达旦,叫嚣不止。军营之中更是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吕言听闻此事后,心中一惊。他意识到,这帽妖案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在洛阳时,帽妖似乎有意避他,而到了开封,却突然现身伤人。
尽管帽妖的真身始终未曾露面,但都城之内,关于它的“小道消息”却如潮水般汹涌。特别是在宋真宗统治的那个时期,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都热衷于制造诸如“天书降临”、“神人显灵”等灵异事件,整个国家一度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迷信氛围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帽妖的传言,无论真假,都如同一把无形的剑,深深刺入了人们的心中,击溃了他们的心理防线。
恐慌的情绪在开封城中悄然蔓延,如同黑夜中的野火,越烧越旺。为了驱散心中的恐惧,开封市民纷纷以宗族为单位,夜幕降临后,便走上街头,喧哗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地敲锣打鼓,希望能用这震天的噪音吓退那只传说中的吃人怪物。
帽妖的流言同样在京城禁军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们的反应甚至比开封的普通居民还要激烈。每当夜幕低垂,禁军们便手持武器,聚集在一起,大声吼叫,声震寰宇。他们的喧嚣声不仅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更是吵得宋真宗寝食难安,无法入眠。
在《水浒传》中,林冲身为宋末八十万禁军教头,其英勇威名传遍四海。然而,回溯到宋真宗的那个时代,尽管禁军的冗员问题尚未达到后世的严重程度,但一旦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样的口号在坊间流传,也足以撼动大宋朝的根基,引发一场颠覆政权的危机。
在深夜的宫殿中,宋真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这帽妖吃人的传闻,莫非是有人暗中策划,企图借此机会造反?
想到这里,宋真宗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他深知,对于这样的谣言,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方能稳定民心,维护朝廷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