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生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可以说,为了防止科举舞弊,大夏朝的监考制度已经近乎变态了。
除此之外,每间号舍外除了“专人”,还有专门的舍号,也相当于考生的座位号,而且也须如现代一般写在卷袋之上。
李凌峰的号舍前就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有“丁卯”二字。
设置舍号的原因有二,除了方便考生在考试结果出来后看榜外,还有防弄混之作用。
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万一考生里就有人重名重姓了呢?
经过刚刚胥吏的友善提醒,李凌峰又对大夏科考的监察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手脚麻利的将号舍打扫干净,就把自己随身带的毡子铺开坐下了。
如今还未真正入夏,黔地的天气宜人,还不是很热,且早晚偏凉,号舍内墙体较厚,不易导热,如今还有些阴冷。
张氏不愧是土生土长的黔地人,在准备行囊时自然想到了,因担心儿子寒气入体,就没给李凌峰准备席子。
李凌峰美滋滋的坐到毡子上,不紧不慢的从行囊内取出笔墨纸砚,还有镇纸和水注等考具一一摆放整齐。
大约半盏茶的功夫,李凌峰就接到了监考胥吏送进来的试卷。
试卷厚厚的一包,装在土黄色卷袋中,被蜡完全密封住。
胥吏将手中的卷袋放下,按规定对李凌峰交代了一句“若需入厕,起身示意”才退了出去。
随着“咔嚓”的关门声响起,号舍的门自此被紧紧关闭,胥吏在出去后还落了锁。
当然,让考生想如厕时起身示意,胥吏是能看见的。
号舍用纸糊死的窗户旁还有一个小小的方洞,类似于通风口,监考须随时透过方洞查看考生的状态,谨防作弊的同时也能对考生的诉求做出及时的回应。
四周陷入一片寂静,唯晨光透过窗户照亮了逼仄的号舍。
李凌峰深吸一口气,然后轻轻打开了试卷袋,试卷袋里除了试卷外,还有题卷和稿纸。
试卷高一点五尺,长六尺,共分十四折,每折六列,且上下有较粗的红线,从左至右每列也均用红色细线隔开。
除此之外,与李凌峰记忆中不同的是,县试的题目并非在试卷之上,他也是刚刚打开卷袋后才知道的,原来大夏朝科考设有专门的题卷,与考生作答的试卷分开。
而且为了防止考生在试卷上写错字,试卷袋中还有稿纸供考生起草答案所用,待作答完后誊写在试卷上即可。
大夏朝县试第一场考试为“头场”,试大夏经义两篇,夏礼一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写作时必须遵循格式,还有“不得过多涂改错字,影响试卷美观”的要求。
李凌峰大致了解试卷袋里的东西后,就在卷袋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和座位号。
吹干墨迹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试卷,见到了他在大夏朝第一场考试的题目。
这些题目都不是很难:
第一题出自大夏经义《贤王》:王立于池上,顾锦鲤绕碧荷,贤者亦乐此乎?
李凌峰读了题后就不由眼前一亮。
首先,他曾在《贤王》上读过这篇文章,也曾试着破过题,其次,当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发现其与《孟子》中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的内容极其相似,所以他记忆特别深刻!
李凌峰心中安定下来,开始读下面的题。
第二题出自于《易经》: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第三题则是出自于《礼》: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读完三道题后,李凌峰已心中有谱。
三道考题的内容他早已烂熟于心,不仅了解其本身的意思,而且还知道其上下文语境,以及如何对答,所以不慌。
李凌峰前世常常考场“封神”,做过的试卷数不胜数,每每能名列前茅,其原因并非知道、会答二字。
而在于去领会出题者真正的意思!
且他准备得较为充足,这些题目于他来说,难度并不大,所以他也没有急着去作答。
李凌峰觉得无论什么考试,检查一遍试卷的完整性和看一遍所有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在考场上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他继续翻弄手中的题卷,题卷共四页,两张纸,每页仅一题,试贴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