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子赵曙给牵扯出来了。原来当初赵曙被逐出宫后,心怀不满,就暗地里令自己留在宫里的内侍对小皇帝‘下毒’。在给先帝哭灵时,小皇帝浑身青紫,就是任守忠拧的。他想借此造成两宫误会,好给赵曙制造机会。
满朝文武被吓着了,小皇帝居然被人下了毒,这可怎么办?
在这里面,文彥博是最焦急的一个。
他在民间寻了许多名医和药方来替小皇帝治病,可是没有一个方子有用的,小皇帝的病情眼见得越来越严重。
过几天后,邹晨知道了这件事情,哭笑不得,不就是小儿腹泻吗,这些人光知道治病却不知道现在孩子身体里面极度缺盐,这要是能治好才怪了呢。立刻告诉陈琦,让太医不要给小皇帝吃药了,天天灌点生盐水,喝点清淡的小米粥就行。
陈琦就向两宫进言,过了几天。果然小皇帝的病情就稳住了。
小皇帝没死,满朝文武就放下了心,这时就想着收拾任守忠。富弼和司马光上言,要求处死任守忠。这是宫内人。所以要两宫太后处置,因为任守忠曾服侍过两个皇帝,就罚他去给仁宗皇帝守陵。
随着任守忠离开了京城,按说这件事情应该结束了,可是韩琦却觉得整件事情都是冲着他来的。富弼代表着枢密院,司马光在知谏院,这两个部门是大宋朝最重的部门,而这两个人更加不能小视。
在他们后面,还有一个首相文彥博在无声无息的看着韩琦笑。四相中,居然有两个联合在了一起倒自己的台。觉得脊梁骨都是冰冷的。
于是。他就想出手先整治司马光。
可惜。富弼的速度比他快。枢密院上了一份奏折给中书省,要求把本院的在职人员的关系给整理一下,这可是直接触犯了韩琦中书省的权力。
仁宗朝庆历年间和西夏过过仗之后。中书省就找了借口把枢密院的权限给削弱了,比如说在职官员的编制。枢密院有一千一百余员名额,可是实际在班的只有一少半。其他的都在两制、台谏、中书省这些地方。
庆历前,如果有一个官员要守丁忧,他是需要报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份奏折,可是庆历后,只需要报给中书省一份就行了。枢密院的职责已经缩小到了只剩下调兵的权力,甚至连给官兵发饷的权力都没有了。
富弼的要求其实从大义上来讲,很正当,堂堂枢密院居然只剩下调兵的权力。那还要着这个枢密府做什么?干脆把什么事情都交给政府去做就行了(中书省称政府,枢密院称枢密府,合称两府)
韩琦急了,这是明摆着要夺权啊。
于是,他也上了一道明表,声称为了防止西夏人入侵,要在陕西各路大批招募义勇。规模大到什么程序,就是‘三丁刺一’,也就是说每三个成年陕西男子,就要有一个在脸上刺字,变成乡勇。
这一下子惹怒了陈琦!
他正在搞军事变革,就是要将大批四十五岁以上的乡勇劝其归乡,让他们去务农,以减少国家的军费开支,同时也应付现在大批量的人口流失。韩琦这样一搞,整个陕西路哪里还有壮年人可用?
陕西和西夏接壤,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陈琦搞的军事变革,根本就不敢往陕西碰,他是准备在其他路先搞好,然后利用军事调动,把其他路的士兵调往陕西,再去动陕西的士兵。
军事变革,陈琦搞了两年才刚刚搞好江南,劝退了不少的四十五岁以上的乡勇。
招募乡勇这个权力,历来都是在枢密院中的,中书省无从干涉。现在韩琦公然要以中书省去管理军事,那摆明就是在夺权。富弼不是要整理枢密院吗?那我就压你的兵权。
国家利益,百姓们的生死存亡,这些都不在韩某人的眼里。他要的就是自己能够站稳在朝廷中,为此不惜伤害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富弼是个老实人,他看到韩琦这样搞,心知是冲自己来的,便有些犹豫,枢密院的职务关系要不然就不去整了。
陈琦年纪小,不合适直接对抗韩琦,可是司马光却忍不住了!他认为枢密院要求理顺自己的职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富弼就是对韩琦有不满,那也是只限于阳谋,从不使用阴谋。
他身为知谏院,直上了一份奏折送往中书,提醒韩琦,你弄出这一个三丁刺一,小心弄出民变,到时人心惶惶,只怕民众会偷偷的往美洲跑,到时陕西无兵无人,西夏人乘虚而入,这可怎么办?
文彥博直接将这道奏折递到了韩琦的手里,让他看着办。
韩琦不于理会,或者说他有些瞧不上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