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创作的单曲,忠实依循了电子音乐的编曲结构。主歌、间奏,再到人声主旋律进场的build-up,所有的人声旋律线都在为情绪的累积而服务,最后统一爆发,让观众获得肾上腺素分泌反馈的高潮部分,正是没有演唱,只有人声切片的drop部分。
这便是电子音乐引人入胜的核心要义,通过旋律、节奏、鼓点和低音线的瞬间变化和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仿佛将人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的刺激快感。drop这个词,正是由此而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然流行味浓郁至极,但《closer》从结构上来说始终是一首非常传统的电子音乐。人声主旋律过后,加入切片的激昂编曲,才是歌曲本身的最大亮点。而在drop的氛围营造和技术处理上,thechainsmokers和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幕后制作团队,已经做到了业内最顶尖的水平。
跟崇尚极简主义的菲尼亚斯与碧梨两兄妹不同,thechainsmokerts的工程文件一向非常繁复。《closer》这首歌的工程文件,一共包含了整整82条音轨,光是与人声有关的各类音轨就有39条。
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细节,经过混缩和母带处理,最后呈现出来的实际听感,竟然能达到粗略吞咽简洁有力,仔细咀嚼又有丰富层次的效果。令人不得不感叹thechainsmokers对于结构主次和声音优先级的准确把控,以及他们合作的混缩工程师djswivel的精湛技艺。
与传统的声音工程师不同,djswivel本身也是一位电子音乐制作人,因此,他深度参与到了前期的制作过程中,试图在这一环节发现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加以修复,而不是放到后期混缩的时候再进行处理。就像拍照一样,如果能在拍摄现场矫正模特的身形与表情,肯定比后期再用photoshop做生硬拉扯的效果要好得多。
thechainsmokers和djswivel都同意,如果将basspatch做得柔和一些,便能让低音线更好地配合底鼓,烘托出一种清新梦幻的声场氛围,而这一点小小的改变,让最终的听感上了一个档次。
任何对音乐制作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听出,《closer》的drop部分,合成器和弦的stabs极其温暖而丰富。它在最终混音版本里的位置相当宽阔,频率范围也很广,大约在90hz至hz之间。一般来说,频率放低后产生的效果有利有弊。当人们用单声道来监听这首歌曲时,会听到150hz以下的合成器和弦stabs出现相位抵消的情况。在夜店中,这种现象会让声音变得单薄,进而影响现场演出的效果。但反过来说,这种宽阔感在立体声音响里的表现很好,不管在电台还是电视播放,都能明显降低音质压缩后对听感的破坏。
作为一首为音乐电台和公告牌单曲榜而生的商业单曲,《closer》在这方面的取舍,必然是有意而为之。
而为了让《closer》在短波频率中的表现更好,另一个很有趣的特征是,底鼓和低音在频谱里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空间。thechainsmokers为这两个部分选择了非常强劲有力的音色,这样一来,它们就不需要占用过多的混缩空间,有效减少歌曲里各种元素之间的竞争,让人声主旋律和lead部分更加突出,更能形成反复性的洗脑效果。
最后,drop部分虽然音轨众多,djswivel的重点只放在了三个部分——底鼓、合成器和弦stabs和lead合成器上。其他的音轨都是支持这三个主要声音频道的辅助,这使得观众们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轻松消化歌曲想要传递的声音信息。
丰富而不拥挤,热闹而不喧闹。不需要现场调音团队配合的drop部分,终于呈现出了《closer》应有的水准与色彩。
thechainsmokers上台后头一次,现场观众的心跳与呼吸,开始与电子音乐的节奏逐渐同步。
原本冷凝的气氛,也开始缓缓升温。
只待一个节点,集中爆发。
「你呀,
还是初次见面那样美好。
忘记了当时离开你的原因,
也许,
是我失了心神。」
就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开始对这场熄火的表演重燃期待的同时,一道自悬在高空中的线阵音响里传出,如天使般徐徐降落人间的奇妙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