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家里除了顾景明和徐九外的所有人,都一起在坡下的路旁等着牛大力赶车来接。
村里就只有木匠牛大力和村长家有牛车。平常村里谁要想坐车进城就可以跟他们提前预定,往返一人一个铜板。
昨晚听到温小雨要进城的时候,三只小的六只眼睛晶晶亮的望着她,也都想跟着去。
李氏和白氏也都不放心让她自己去。且白氏也有一些绣品想要拿到县城去卖。
白氏的绣工非常好,在家闲暇时就绣绣东西,现在眼见家里没了银钱,就想着卖了绣品贴补家用。
但一想到要去那么多人光车费一人一文钱,然后进城的费用又一人一文钱,这就十二文钱了,白氏和李氏有点舍不得。
最后还是温小雨小手一挥,决定除了顾景明和徐九,其他人都去。
就当是带着老小去旅游,花钱见识世面。
牛车一路晃晃悠悠的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两世为人第一次坐牛车的温小雨,觉得快要被晃得散架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城门。
只见高大的城门上写着“安平县”,城门口有守卫登记着进城村民的信息和收取进城税费。
城门外排队着的村民,有的推着板车,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抱着孩子,也有跟他们一样坐着马车,大家都不说话,肃穆的排着队等着进城。
等了一小会儿,才轮到温小雨她们。一一回答了守卫的话,交了进城费,她们就顺利地进城了。
牛大力把她们拉到了市场,约定好下午回村的时间和地点后,就跟他们分开各自去逛了。
她们一起好奇的把市场闲逛一圈,发现这个市场不大,但卖的东西都很齐全,各式各样家里需要用的都有。
逛完之后,她们就在市场找了一块空地,把带来的背篓卸了下来,拿出野菜、野果,以及家里种的一些蔬菜摆起了摊。
温小雨又趁机从空间里掏出不少蔬菜,混进她的背篓里,一起摆到了摊上卖。
“娘,我先和母亲拿绣品到绣坊去卖,再去医馆卖药材,您带着浩子他们仨在这里摆摊卖菜等我们。”温小雨跟李氏说道。
然后又转头叮嘱三个弟弟妹妹不要乱跑,要一起帮忙卖菜。就跟白氏带着绣品去找绣坊。
温小雨一路问人一路走,出了市场左拐,往前走一段就找到了另一条街。
这条街跟刚才的市场完全不同,街的两旁各式木楼的铺面一字排开,有卖成品服饰的,有卖布匹绣品的,有医馆药铺,也有杂货铺零食糕点铺,还有装饰精美的各式酒楼饭馆。
温小雨逛得目不暇接,这里可比她那个年代的古镇有风味多了,原生态的冒着人间烟火的古色古香。
温小雨对刺绣、绣品什么的一窍不通,陪着白氏看了两家,最后由白氏决定进了拐角一家比较大的铺面。
“我自己去跟伙计们聊就行了,你赶紧去卖你的药材,要不赶不及。待会儿我们到你娘那边一起汇合。”白氏到了绣坊门口,就对着温小雨说道。
温小雨看着白氏进了绣坊,非常自如地跟伙计们聊起来,就放心地去找医馆了。
这一条街上有两家医馆,离得不远,就在斜对面。一家是济世堂,一家是慈仁堂,都是有大夫看诊和药铺抓药一体的。
平常时候,病人就在药铺里直接诊脉开方拿药。严重些的,或是手上宽裕一点、比较注重隐私的家庭都是请大夫上门看诊开方后,再来拿药。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急的,抬着病人寻到医馆来的也有很多。
温小雨蹲在两家的门口观察了好一会儿。
虽然两家的规模差不多,但进去济世堂的人明显比慈仁堂的多。
且进去的人都忧心忡忡,出来时多数的神色都相对轻松,说明这家医馆的医术和医德应该都不错。
温小雨毫不犹豫地进了济世堂。
医馆进门的右手边是接待排队看诊的病人,正中间是大夫的看诊开方台,看诊台的背后林立着密密麻麻的药品柜。
看见温小雨背着背篓进来,一个约十岁左右的药童立即上前接待询问,知道是来卖药材的,赶紧引着她往后头走去。
“哥,这位小娘子有药材要卖。”药童把温小雨带到后面二进的院子,对着一名正在理药的白衣男子说道。
“我叫徐嘉平,这是我弟弟徐嘉义。”白衣男子感受到温小雨好奇的目光,主动走过来笑着招呼道,“请问小娘子如何称呼?”
白衣男子看着与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