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即便派伯颜掌管新军,但几十年后,这朝廷大权也一样会落到汉人手中,这已经是必然了。
不练新军行不行?
自然是不行的。
忽必烈很确定,他不编练新军,云南一定会进攻的。
也就是汉人再兴,已经成为必然了。
忽必烈当初借助汉人军侯的力量,夺得大汗之位,这十几年一直打压汉人。双方想要建立互信,已经很难了。但是真金太子不一样了。
真金太子就是披着蒙古皮的汉人。
他身边的人都是汉人,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
提高真金太子的地位,从而完成汉人和平上位。或许将来,真要走蒙汉融合的路子。
这大概就是眼前局面唯一的解决办法。
另外,镇南王脱欢的所作所为,也让忽必烈忽然明白,他其他儿子,估计还不如真金太子的。真金太子固然有些天真,但心胸,能力,手腕,还是有的。
真金太子是他唯一的继承人。
早晚都要讲天下给真金。
何不让真金提前接手。同时也让真金好好看看这些汉人的嘴脸。
忽必烈再清楚不过了。
这些人不在位子上的时候,是一个嘴脸,真正执掌大权,又是另外一个嘴脸。
忽必烈打压汉人,也不仅仅是蒙汉问题。
“有些事情,都要交给你做了。”
“父皇,春秋鼎盛,岂能言老。儿臣万万不敢奉诏。”真金太子不知道是纯孝,还是觉得忽必烈是在试探他,跪下行礼,不敢起身。
“起来,说给你,就给你。天下这个家不好当。你觉得有什么事情拿不准,还可以来问我。不过,很多事情,你都需要自己注意了。”
忽必烈很清楚,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做出这个决断,几乎如饮鸩止渴。
他在的时候,到不担心什么事情。
这一点,忽必烈还有自信的。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他只有还有一口气,还是能镇得住的。
他担心的是,等他死了。新军出身的将领掌控了天下兵权,到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真金太子一心蒙汉融合。
而今蒙古人占上风,这一件事情,对汉人是有好处的。他们自然同意。
但是当他们执掌天下大权后,还认一个蒙古人皇帝吗?
很多东西,并不是改一个姓氏就行了。
不是将拓跋改成元,将孛儿只斤改成铁。就真正成为汉人了。
但忽必烈觉得决计是看不到了。
只能让真金好自为之了。
真金太子自然不知道忽必烈的深意,又试探了几次,确信忽必烈真让他监国了。
心中五味杂陈。
“父皇,儿臣以为天下之患,在官制不修,土地兼并。官员以贪赃枉法为能是。儿臣以为,当开科举,纳贤士,然后徐徐图之,重整官制。镇之以静,不兴兵事,不兴土木,与民休息。”
“其他的事情,步步为营,儿臣再慢慢的做。”
如果之前,忽必烈定然反对。
大元朝廷为什么官制不修,各地非常混乱。地方上,有省,有府,有路,有府,有县,有军。
因为涉及到元朝权贵的封地。
元朝打到什么地方,将土地都封给权贵。
忽必烈面对这个局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进行一系列调整,确保大部分权贵的封地都在一个行政单位中,或府,或县。
并且给他们推荐官员作为县令,或者知府的权力。
也就是说,很多地方官员都有双重身份,既是权贵的家奴,也是朝廷的命官。既要对家主负责,又要对朝廷负责。
他们会做成什么样子?
也就可想而知了。
科举之所以不成,甚至元朝后期开年了科举之后,进士的前程也不是多好的。原因就是这个。官帽子就那几个,给科举出身的,这些权贵举荐的怎么办?
更不要说,蒙古人在读书这上面,能读得过汉人。
科举不就是为汉人在朝廷安排人铺路,对蒙古人有什么好处?
这一件事情,非要有大乱子不可。
不过,忽必烈没有选择了。他说道:“你去做吧。”
“如此一来,云南之事-----”真金微微一顿,说道:“儿臣的想法是暂且休兵,派使臣出使云南,封虞醒为大理王,或者云南王,并赎回九弟,父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