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打了个嗝,他平日几乎不沾酒。刚刚喝的太猛了。
这不影响他的思维。只是让他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他反复抓住斧柄,只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身体内苏醒了。
********
汪良臣在万军簇拥下,缓缓前行。
心中暗道:“这地方,还是小了。”
十万大军,人数太多了。
多到什么程度?
就是虞醒预留的战场,根本不够。
只有大概三四万大军出了山口,在谷地列阵。而后面还有很多人马,只能停在后面的山路之上。
摆不开。
这也是虞醒反复计算过的空间。
让汪良臣心中隐隐不安。
“传令后军止步吧。就地休息。”
人不是越多越好的。
人多派不上用场,会出问题的。
“前军已经有三四万了,足以对敌了。”
“而且开战后,也可以调整。”
汪良臣特别留心安排前后调兵的通道。是为了在战事打成僵局的时候,好顺利的将前线的伤兵撤下来,将后面的生力军派上去。
汪良臣固然觉得这一战必胜。
毕竟,各方面优势实在太大了。
问题是,汪良臣不敢小看虞醒。
或许,他不太了解虞醒,但是了解张珏,了解张珏那一系的将领。
简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常常攻破几百人守的小寨子。里面一个活人都没有。
虞醒敢出战,决计不会轻易放弃,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也要费好大功夫的。
“今天估计要鏖战几个时辰吧。”
汪良臣心中暗道。
随即他来到两军阵前,看见了虞醒的排兵布阵。
以柏树的小丘陵为核心,左右展开,犹如雁翎。在两侧各有千骑骑兵。
“居然,还有骑兵?”汪良臣微微吃惊:“真稀奇啊?”
他多少年没有在战场上看见宋军,成建制的骑兵了。
等等宋军。
不是叛军,怎么是宋军?
眼前的一切,他太熟悉了。
熟悉的宋军风格。
打了几十年仗了,汪良臣不认识才怪。
“赛典赤输得不冤。”汪良臣心中暗道:“张珏后继有人啊。”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汪良臣仅仅看这个阵势,就让改了这一战的定义,本来是一场平叛。但是而今却确信:
对南宋最后一战,不是崖山,而是今日。
只是,他上一次在战场上看到如此气势的宋军,已经是二三十年前了。
那时候是谁?
王坚?孟珙?
记不得了。
不过这不重要。
“来人。”汪良臣说道:“去走一趟敌营。”
汪良臣用兵老道之极。
今日这个战场,虞醒已经来了有一日。
甚至大树
他是后来之人。
大军行军几十里。汪良臣一直注意保持体力。
谈不上多疲惫。但是立即作战的话,难免体力不足。休整一下更好。
这就有一个时间空档。
派使者去试探一下虞醒,给虞醒上上眼药,顺便拖延一点时间,一举双得。
*******
一骑从元军营地飞驰而来。
来到虞醒面前。
“虞大人,我家大人说了。只要虞大人愿意投降,他会启奏陛下,令大人统帅旧部,世袭大理总管,一切待遇同大理段氏。这个机会难得,还请大人三思啊。”
这其实是蒙古人另外一个杀招。
招降。
前文说过,蒙古人很现实,非常尊重实力。
只要你有实力,他就给相应的待遇。
巩昌汪氏而今如此兴旺发达,当初却是金朝所封的诸侯。正因为有实力,让鞑子沾不到便宜,鞑子给出高官厚禄,是以投降了。
当时,汪氏面对鞑子与南宋两方面拉拢。
汪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因为比起招安的信用。
蒙古人比南宋朝廷好太多了。
汪良臣这个条件,也是蒙古人管用的手段。
固然是打击虞醒的心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