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民力可用
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
推车转运土方。炸石头,拖铁碾,转运物资,保障后勤。
甚至有几个妇女将孩子背着在背上,用锤子在敲石头。
“她们是做什么?”李鹤指着这些女子问道。
“机宜,铺路的石子,需要大小合规,第一层夯土,第二层大石子,第三层碎石子,并不是所有石头都合用的。这些女人的丈夫父亲都在工地干活,也就给他们一个活。每人砸百斤合用的石子,给一文钱。”段元朗说道:“其实也就是给各
“殿下说了,工地管饭。”
这个时代最普通的百姓,吃饭是最大的开支。
能一家人管饭,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根据施工要求,确实需要很多碎石。这个时代也没有粉碎石头的机器,也有这种需要。
也就是来的,捡过来的都行。
在百姓看来,就是捡钱。
云南百姓太穷了。为了赚钱,他们能发挥无穷的动力。
“机宜,”方勇说道,“云南这么有钱?我才知道为什么机宜为何如此大方。”
方勇的话,让李鹤不知道该怎么接。
“我离开云南才大半年,云南就这么有钱了?”李鹤心中疑窦丛生。
他离开之前,对云南财政状况,很了解。
他的手中的情报经费都被砍了许多。
而今几个月内,居然这么大方了。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甚至他有一种更不好的预感:“殿下这样的大手大脚的花钱,如此一来,殿下手中的钱是不是更少了。我许诺出的钱,岂不是------”
一瞬间,他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
根本无心与方勇继续聊了。
“走。快点赶路。”
别过段元朗一路北上,就来到一处已经修建好大桥,这一座大桥从横跨一道山谷,节约大约一日路程,却是一座铁链桥。
每一根铁链都有碗口粗细,上面用各种铆钉螺栓,固定着铁板。人走上有一种当当的感觉。
车马畅行无阻,甚至两辆马车能够并行。
不过,桥两边都有桥楼驻守,特别要求,不允许同时上三辆马车。
即便如此,也让方勇叹为观止。
站在桥上,山风从脚下吹过,整个桥也不过是微微晃动而已。
李鹤打听了一下,整个临安到昆明线上,同样修建大小桥梁有七座之多。李鹤都不忍心去打听造价了。
只觉得,这哪里是铁链桥,分明是钱链子搭起来的桥。
“朝廷的财政会有多紧张?”李鹤内心中,分外着急。决定快马加鞭。
他在江西做的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要让虞醒知道,否则自己生死荣辱是小,坏了朝廷大事事大。
昆明,汉王宫。
“殿下,”张道宗向虞醒汇报说道:“臣从临安工地上视察的结论,今年完成从临安到永昌的道路铺设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也主要是修建桥梁。”
铺设道路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只需要一把力气而已。
而百姓其实从来不缺少力量。
农业社会除却农忙时节,劳动力都是过剩的。
很多百姓都要承担无偿的徭役。
而今给朝廷干活,还能给钱,这大大激发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
甚至唯恐,这活计被别人抢了去,自己却干不了。
在加上,从临安到昆明,昆明到大理,大理到永昌,这道路其实并不是毫无基础的。多少年先民用脚步与车马硬生生踏出的路,南诏大理两朝,对大理为中心的交通网,也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
这都是有基础的。
这一段路程,大多都是在原本的建设基础上,进行扩宽铺设石子,能让道路承重,即便下雨,也能跑马车。
这是名副其实的马路。
但是修桥就不一样了。
修桥是一个技术活。
不管选定位置,还是设计桥梁,打造各种钢铁部件,运输到指点位置,都快不起来。
虞醒看着手中的材料,有些吃惊,说道:“这么快?有多少人参与进去?”
“大抵有十万壮丁健妇。”
“我低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虞醒暗道。
虞醒在他记忆之中,就没有见过大规模人力施工,只要大型工程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