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和身为宰相的房玄龄,最能体会其中的意味!“听说你儿子房遗爱今天主动去了崇文馆?”李世民再次笑着问。“正是,我正想向陛下求位太医……”房玄龄还没说完,看到李世民嘴角的笑容,立刻明白了!心中暗道:难道说房遗爱看到这首劝君诗后,恍然大悟,准备痛改前非,努力进取了?又深深地看了一眼眼前的字帖,房玄龄心中陷入了深深的震撼…….
房玄龄怎能不惊讶!要知道,他以前也曾竭力让房遗爱认真学习,积极进取,但房遗爱的心思从不在学业上!他每天只知道舞枪弄棒!因此,房玄龄不知教训过他多少次,然而房遗爱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从未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如今,房遗爱却因这首诗有了极大的转变!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陛下,请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房玄龄拱手向李世民询问。
\"李沧浪!\"
李世民没有隐瞒,直接回答。实际上,这首诗是高阳告诉李世民的,高阳这么做,自然是想让李世民知道房遗爱有多愚蠢。李世民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也微微一笑,心中认定房遗爱确实是朽木难雕。
\"少帅!\"
房玄龄内心一震,\"少帅果然非寻常人,年仅七岁,竟能写出这般富有生活经验的劝诫诗,让大唐的万千青年学子受益,实属难得!\"
按理说,这样的劝诫诗应该出自四五十岁的人之手,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能反映出人生的种种滋味。然而,这首诗却是出自七岁的李沧浪!房玄龄心中五味杂陈,同时也明白不能把李沧浪当作普通人看待。
\"看来房相对这首诗赞不绝口啊!\"
李世民微笑着说。
\"自然,这样的佳作,含义深远,值得称赞!\"
房玄龄点头。作为大唐宰相,对万事万物有独到见解是必须的。
\"如今大唐正值贞观二年,还需要更多人才来振兴国家。房相觉得这首劝诫诗推广出去如何?\"
李世民继续问道。
\"很好!就连我那愚蠢的儿子房遗爱听了这首诗,都有明显改变!如果真的大力推广,必定能让许多不思进取的人迷途知返。臣建议最好在长安城的国公王侯公子中推广,这些公子受到前辈庇护,生活富裕,但不思进取,实在可恶!\"
房玄龄见李世民有意推广这首诗,自然乐见其成。他首先想到的那些国公王侯的公子,因为上一代打下的基础,生活奢侈,不求上进。未来的大唐必须交给这些人,只有让他们进取,大唐才有希望!
\"好!说得对!不仅国公王侯的公子,我的那些皇子们也应时常诵读这首劝诫诗!既然要推广,就从弘文馆开始吧!\"
李世民挥挥手,随即说道。
唐武德四年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九年,李世民即位,改为弘文馆,藏书二十多万卷。设学士,负责校正图书,教授学生;遇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参与商议。设校书郎,负责校对典籍,纠正错误。设馆主一人,全面管理馆务。学生数十人,均选自皇族贵戚和高级京官子弟,师从学士学习经史书法。
能在弘文馆学习的学生,要么是皇族亲戚,要么是京城高官子弟!京城高官子弟至少也是国公之子。
……
确定了主意,李世民和房玄龄来到弘文馆。陆德明、虞世南等人正在授课,孔颖达则手持圣贤书翻阅。
见李世民到来,孔颖达连忙起身,拱手拜见。
\"哈哈,孔师不必多礼!\"
李世民连忙扶起孔颖达。孔颖达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儒学造诣深厚。
孔颖达是圣人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现任职国子监祭酒,辅助弘文馆讲学,是当代大儒。
房玄龄拱手,说明此行的目的。
\"七岁的孩子能写出让皇帝和宰相惊叹的诗词?我孔颖达为何不信!况且,不是任何诗词都可以在弘文馆讲授的吧?\"
孔颖达虽在大唐为官,但毕竟是曲阜孔家之人,在士林中也有很高威望,说话自然毫不客气。他对七岁的李沧浪写的诗并不看好。
房玄龄和李世民相视一笑,主动递上手中的字帖。
\"颖达兄,不如先看看!\"
接过劝诫诗的字帖,孔颖达一翻开,就被瘦金体震撼,喃喃道:\"好漂亮的字,老夫似乎从未见过,难道是自创的字体吗?\"
但想到李沧浪只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