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长河来说,他最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投资国内。
是的,怎么样投资,这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改开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很多行业上,国家是有诸多限制的,不是说你给钱就要。
就像李长河知道的,明年包钰刚看京城招待外宾的饭店拥挤,主动提出捐款两千万美元投资一座五星级饭店,唯一的要求就是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
其他的不管是产权还是管理权,全都归属于国家。
可是就是这么一件简单地事情,没有部门敢接手,都不敢要。
因为大家都觉得,拿外国资本家的钱是很严重的事情,哪怕对方是捐赠。
以至于最后这件事闹到了高层那里,最后被设计师拍板,这两千万捐款才收了下来。
由此可知,目前的环境,对于外商投资的戒备心理还很谨慎。
除此之外,可选择的行业也有限,目前国家主要选择的外商合作主要还是工业范围。
更多的是接手技术合作性质的合资,提高国家的工业水平。
单个商人自己的投资,可选的类型并不多。
而在这其中,服装算是开放行业中的翘楚。
衣食住行,衣一直是站首位的。
这也是皮尔卡丹能在改开早期就在国内立住脚的原因。
不过李长河意图结交皮尔卡丹,看中的不止是国内选择的投资方向。
他更看重的,其实是皮尔卡丹国际知名服装商人的身份。
这是一个极佳的国际中转站。
Zara,优衣库,这种精准的低成本高设计的服装商业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还属于一片蓝海。
要知道本子的优衣库,要到1984年才会成立,而西班牙的zara,如今也不过才成立四五年而已。
可是要论低成本,现在哪个国家的制衣成本能比得上国内。
而且服装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管是上游的棉花种植,纺织加工,还是下游的售卖市场,都是能够带动大量就业的行业。
国内的低成本生产,再加上港岛的船运优势,李长河觉得在欧美世界复制优衣库zara的模式此刻时机比未来更好。
当然,这些都是李长河规划的优势,劣势他也有,比如说,对欧美市场的陌生缺乏品牌知名度,以及合适的合作方这些。
而现在皮尔卡丹的出现,对李长河来说,完美的解决了这一切。
一个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兼品牌商人,恰好的补齐了李长河的短板。
能不能成功李长河不知道,但是他马上会很有钱,这事值得去尝试一下。
哪怕失败了。
除此之外,李长河的心中还有着更深的规划。
那就是低端消费市场之外的奢侈品市场。
跟未来的奢侈品市场畅销不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奢侈品市场,全球都一片惨淡。
如果不是本子的爆发让他们的国民在巴黎纽约买买买,很多奢侈品品牌早就倒闭了。
不过光靠小本子也没什么戏,李长河很清楚,未来十年,全球很多奢侈品牌都很简单,甚至濒临破产。
未来大名鼎鼎的LVMH集团,就是在这十年间整合出来的。
李长河记得,迪奥再过不了两年应该就会寻求对外出售。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在于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品牌的股权通过层层穿透,股份都在法国国企手里。
二战后这些重建的欧洲国家,核心公司几乎都是国企,不管是大英,还是法兰西,德意志。
而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这些国家的国企经营都很不顺利,基本上不是亏损就是破产,要不就是吃国家财政补贴。
所以大英那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运动,把国家掌控的企业卖卖卖,全都甩卖出去,给国家财政减负。
老法虽然没彻底的私有化,但是也进行的一部分甩卖,其中就包括迪奥未来的母公司。
这些都是李长河前世作品中的商业线路。
如果他记得没错,眼下的迪奥可能刚被博萨克集团卖给了维洛特集团。
但是过不了三两年,这家维洛特集团也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
而后,迪奥就会落入未来全球奢侈品产业巨头贝尔纳阿尔诺的手中。
也由此,开启了贝尔纳从一个建筑商转变为奢侈品教父的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