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过了两三年,唐高宗李治的身体越发的大不如前。宫廷中的气氛也日渐凝重,人人皆能感受到那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皇帝年迈,边疆的一些游牧民族又开始兴风作浪。朝堂之上,众臣议论纷纷,皆为边疆之事忧心忡忡。
这时,李令月挺身而出,目光坚定地望向龙椅上的皇帝,自己请兵前往边疆驻守。“父皇!边疆不稳,儿臣身为大唐的镇国长公主,有义务前往边境平乱。”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朝堂上回荡。
李令月的心中既有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也有对未知征程的忐忑,但更多的是坚定的决心。她暗暗想着:“这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我都要守护大唐的安宁。”
“只是此去不知归期,望父皇珍重,与母后恩爱。”李令月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微微颤抖,却依然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她跪地叩头,那身姿在这一刻显得无比高大。
唐高宗李治望着眼前的女儿,眼中满是不舍与欣慰,长叹一口气说道:“吾儿忠勇,朕准了。”
望着李令月离去的背影,李治久久伫立在朝堂之上,神色复杂。他的目光追随着那渐行渐远的身影,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感慨与惋惜。
此时,朝堂外的阳光斜照进来,将李治的身影拉长。他微微仰头,长叹一声,越发觉得:“可惜不是男儿身。若李令月是男儿身,以她的智勇和谋略,定能成为朕皇位的优秀继承人。如此一来,国家也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百姓便能安居乐业,朕这大唐江山也能更加昌盛繁荣。”
李治的脸上流露出无奈与遗憾,他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在想象着那幅美好的图景。再度睁开眼时,眼神中却多了一丝坚定:“即便她身为女子,亦要为这大唐立下赫赫功勋。”
周围的大臣们噤若寒蝉,谁也不敢轻易打破这凝重的氛围。风悄然吹过,吹动着李治的衣袂,却吹不走他心中的烦忧。
李令月此去边疆,英姿飒爽,目光坚定。她只带了裴行俭以及黑齿长之二人,便毅然踏上了征程。
出发之时,李令月一身戎装,腰间佩剑,长发高高束起,那绝美的面容此刻充满了坚毅。她望着长安城的方向,心中默默想着:“此去定要保边疆安宁。”
留下流光在长安城负责传递消息。流光眼含不舍,却又坚定地说道:“殿下放心,流光定不辱使命。”
陈丹则继续暗中经营东归阁,她身着华服,面容端庄,眼中透着精明。在阁中,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务:“该有的孤儿、清贫学子的资助,一样都不能少。新型武器的研发也要加快进度。”
上官婉儿以及崔湜等文人才子,相聚于长安城的一处庭院。上官婉儿手持书卷,气质高雅,说道:“我们要把控长安城的风气,让这城中充满正义与文明。”崔湜等人纷纷点头,神色严肃。
此时,边疆的风声呼啸,长安城的阳光明媚,而李令月等人的使命与责任,正如同这风云变幻的天地,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长安三月,春风拂柳,繁花似锦。李令月一身劲装,骑在高大的骏马之上,身姿挺拔,宛如一株傲雪凌霜的青松。她的面容精致而充满朝气,双眸明亮如星,嘴角微微上扬,带着自信与从容。
打马过长安的街道,百姓们夹道欢送,欢呼声响彻云霄。人群中,有人激动地高喊:“公主殿下此去定能旗开得胜,保我边疆安宁!”李令月微笑着向百姓们挥手示意,心中满是感动与责任。
文人才子们聚集在道路两旁,吟诗相送。他们神情激昂,吟诵着豪迈的诗句:“公主策马赴边疆,壮志凌云意气扬。定教胡虏皆丧胆,英名传颂永流芳。”
城楼上,皇帝身着龙袍,神色威严又带着几分不舍与骄傲。一众大臣们分立两侧,表情各异。有的忧心忡忡,有的满怀期待。皇帝望着李令月,大声说道:“吾儿此去,务必珍重,朕等你凯旋归来!”李令月抬头看向城楼,朗声道:“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辱使命!”
这年李令月十七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她带着众人的期望,向着远方疾驰而去,身后扬起一片尘土。
此去边关路途遥远,即便快马加鞭,李令月率领的大军也走了一月之久。
一路上,风沙漫天,旌旗猎猎。李令月骑着骏马,眉头紧锁,神色凝重,那坚毅的目光始终望着前方。
“殿下!边关苦寒,我们从长安城出发时,不过阳春三月,到了边关便是四五月,边关的四五月倒还算温度适宜,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