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着重提1下江东的政治生态。
迥异于始终以沛谯宗族为根基的曹操,也有别于元从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4派并立的刘备,孙权玩的是董事局。
孙权身为绝对控股的董事长,掌控着人、财、地3大权利。江东本土34十士族,加淮泗士族和元从旧臣,都要看孙权脸色行事。
因为孙权牢牢掌握着核心资源,如何分配,他1人说了算。
而且,孙权无愧于其名字中的“权”字,权谋之术犹在曹、刘2人之上!
。~,
以孙策的性格,他真玩不转孙权设定的这套复杂至极的游戏规则。
他只会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然了,孙十万打仗也远远不能跟他老哥相比。
在孙权以无以伦比的掌控力操盘下,东吴整体还算稳定,隔3差5还能给孙权凑十万兵,造1造诸如张8百、刘亡灵、满数十、文睡觉、臧听说等大神传说。
所以说,孙权虽然打仗水得1塌糊涂,但执政水平、权谋之术没得说,其人绝非靠父兄!
下边来说授兵制,也就是世袭领兵制。
按《吴书》记载,授兵制应始于孙策东渡(西历195年),属于战时政策,具有较强的临时性。
因此在政权稳定后,孙策便需要采取反制措施,避免授兵将领军阀化,以及地方藩镇化。
授兵制的反制措施有3,1虚授,2严控报备,3直接夺兵。
历史证明,孙策虽创出此制度,却被孙权将其与奉邑制、复客制有机结合为1体,发展为1套规则复杂的利益分配制度。
-
原因很简单,将领是有兵了,要怎么养?奉邑制和复客制,便是用来解决养兵问题的。
“奉邑”即授兵将领的食邑。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周瑜、鲁肃、吕蒙、徐盛等人均有涉及。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吴书周瑜传》
(孙权)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吴书吕蒙传》
甚至还有周泰这种“所在皆食其征赋”的特例。即没有固定奉邑,在何地任官,便收取何地的赋税。
(周泰)复补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吴书周泰传》
好了,奉邑的收入拿来养兵了,可是将领怎么办?
别急,“复客制”解决将领问题。
“复客制”即与授兵制、奉邑制相配套的私产制度。复客是“免除赋税徭役的奴仆”,用来保障授兵将领的生活所需。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
授兵制是虚授(只授定额,不授兵甲),将领不得不自行招募兵勇。募集兵员的资金,也顺理成章需要自行筹备。
换言之,“奉邑”实际是孙氏提供给授兵将领的资金池,将领有多少钱,便招募多少兵——前提是不能超过授兵人数的上限,比如授兵5百,自募1千,那1定是不被允许的。
其实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授兵将领是无法募集到足额兵员的。比如孙权继位之初(200),“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
(孙)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吴书吕蒙传》
诸小将“兵少”而“用薄”,可见他们不仅没有足额的兵员,武器装备也十分低劣。
“诸小将”中的吕蒙,为了给部曲置办新衣服,竟然需要“赊贳”,即借钱养兵。其困顿可想而知。
(吕)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吴书吕蒙传》
所以,孙权虽然为授兵制配套奉邑制和复客制。但仍无法完全解决征兵、装备问题。尽管孙权有效避免了将领、士族藩镇割据。
所以,这就造成东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尴尬情况。
内战内行指的是人人奋勇作战,讨伐山越劫掠人口,1举解决兵员和奴客来源问题。
读者身
外战外行…我虽然调侃孙权是孙十万,但究其根源,还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比如合肥之战中(215),淮泗集团的干将徐盛、宋谦便1触即溃,狼狈奔走。说到底,无外乎私心作祟,出工不出力,不愿意损失兵员。
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吴书潘璋传》
临时性政策的常态化,往往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