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会说明。
汉末乱世残酷,有更直观地认知。
汉献帝东迁,并非因为以董承为代表的“董卓系余孽”。
以杨彪为代表的“公卿大夫”。
以丁冲、王立、钟繇等人为代表的“亲曹势力”。
他东迁的目的特别简单:吃饱饭!
前文提过,兴平之乱,长安乏粮。
兴平2年(195)李傕、郭汜在长安火并的时候,城中已断粮许久。
是时天炎暑热,人尽寒心。皇帝欲求牛骨5具以赐朝臣,竟1无所获;仅得米糠数斛、腐牛骨数具。
诸侍臣皆有饥色,时盛暑热,人尽寒心。
小说。
帝求米5斛、牛骨5具以赐左右,傕曰:“朝餔上饭,何用米为?”
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献帝起居注》
腐肉上青蝇乱飞,蛆虫横行,帝国君主和满朝公卿,就靠着这些东西为生。
宫禁之外,帝国百姓已开始互相残杀,啖食人肉。整个长安呼号凄厉、恶鬼盈路,沦为1片人间地狱。
是岁,谷1斛5十万,豆、麦1斛2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献帝纪》
长安断粮的原因,要从去年的“马腾兵变”说起。
马腾驻守郿县,郿县有董卓存粮的郿坞,所以关中不应该缺粮!
(卓)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3十年储。--《魏书6》
注:“广积粮”的手段,常见于乱世军阀。同时代公孙瓒、曹操、自己提出这句口号的朱元璋等均有类似政策。
而马腾驻守郿坞…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叛乱!
粮食去哪儿了,还用问吗?马腾也不容易啊,人家要养好几万骑兵呢!
郿坞叛变,引发了兴平2年(195)长安的集体断粮。
于是出现天子公卿吞噬腐肉,民间百姓自相残食的恐怖故事。
李傕、郭汜的关中贼军,此时也无粮可食。为了维持士气,便放兵摽掠。
时3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魏书6》
本就饥寒交迫、命在旦夕的百姓,惨遭贼军洗劫——且不说这贼军昨天还披着官服;3辅人户更加穷困潦倒,1贫如洗。
两年间,关中地区(长安和3辅)民户自相残杀、吞噬人肉;彻底沦为废墟。
(3辅)人民饥困,2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6》
曹魏扬武将军王忠,蜀汉谋主法正、孟达,就是此时逃荒出走的。
说
王忠向东入荆州,法正、孟达向南奔汉中。这3位老兄,都是司隶校尉部扶风人。故郿坞所在地。
注:长安及3辅后划入雍州。
王忠,扶风人,少为亭长。3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魏略》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蜀书7》
长安自此彻底废弃,直到3国末期都无法恢复元气。
长安的再度兴起,要到南北朝要被杨坚终结之时。
所以,云某前文便提过此点:赵旻试图聚拢、收附流民,恢复关中元气……他用战马换耕牛,不就是为了此事嘛!
8百里秦川沃野,值得赵旻如此努力。
咱们继续说。
天子1行难民,出弘农入陕县的途中,被追兵所击,丢失了大量辎重。
pp,-
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魏书6》
张济合傕、汜共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承、奉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略无所遗。--《后汉书董卓传》
从刘协走陕县可知,他是渡黄河、而非走函谷出关中。
所以…东汉末年的水量啊!刘协从壶口瀑布南边渡黄河…他没被淹死在黄河,真是命大!
只是沉船已经不错了!
当然,沉没的辎重中除了金银绸缎,最重要的当属粮食。
乏粮已甚,军心思变。
伏德以国舅之尊,竟被逼着1边跑路,1边用胳肢窝夹着几捆绸缎,以作赏赐备用。场面甚是滑稽。
上与公卿步出营,临河欲济。时后兄伏德扶后,1手挟绢十匹。--袁宏《后汉纪》
国丈董承、白波帅李乐则更加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