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袁绍,接受董卓表奏的河内太守,屯兵野王。
袁绍至河内,(张)杨与(袁)绍合……单于执(张)杨至(魏郡)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魏书张杨传》
张杨既然与袁绍有旧怨,自然不为袁绍所容。因此他肯收留袁绍的死敌吕布,也就顺理成章。
高顺作为袁氏妻族,有可能是当初跟随张杨1起叛变的将领之1,遂于此时(193-194)归附吕布。
其3是兴平元年(194)。
兴平年间(194-195)是兖州之乱的爆发期,兖州“百城皆叛,独完3县”,曹操几成丧家之犬。
叛军的领头人,是颍川太守吕布、兖州州吏陈宫,陈留太守张邈。
高顺作为陈留人,如果彼时还未前往冀州投奔袁绍,那么他有很大概率跟随太守张邈1起叛乱。
此推测绝非异想天开,另有佐证。
如果注意过吕布在建安4年(199)“3面皆敌”(曹操、刘备、陈登)的情况下,留守下邳的两位人选,便会惊讶地发现——高顺是兖州陈留人,陈宫是兖州东郡人,无1位并州人。
(吕)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英雄记》
道理显而易见。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典略》
吕布麾下的兖州人,大多是参与过兖州之乱(194-195)的元凶首恶,他们已经不可能再重新归降曹操。
陈宫自不必提,曹操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所以,此处同样是证明高顺身份的1条有力佐证。
曹操可能接纳袁绍亲友?
其人连自己麾下的兖州人李典都猜忌!
何况,建安4年(199),曹操和袁绍已彻底撕破脸。
高顺因为和袁绍的姻亲关系,在吕布阵营中的地位,十分微妙。这也能充分解释,为何“吕布知其忠而不能用”。
(高)顺每谏(吕)布……布知其忠,然不能用。--《英雄记》
因为高顺的敏感出身,使吕布无法彻底放心,始终担心他与袁绍的特殊关系,最终发展到“夺高顺兵以益魏续”的地步。因为魏续与吕布有“外内之亲”,即吕布的亲家。
(吕布)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高)顺所将兵以与(魏)续。--《英雄记》
高顺之于吕布,便如同刘晔之于曹操。虽然“汉室宗亲”刘晔不断表忠心,却被曹氏祖孙3代所猜忌。这并不是因为诚心不款,而是因为出身血统的羁绊。
高顺因为与袁绍的姻亲关系,按理曹操应该会投鼠忌器。但如果注意到时间背景,会发现彼时(199)曹操已经与袁绍决裂。
同年(199)4月,即吕布与高顺死后两个月,河内发生变乱。眭固接收张杨遗产,率众北投袁绍,遭到曹仁、史涣截杀,死伤殆尽。
杨丑杀(张)杨,以应太祖。(张)杨将眭固,杀(杨)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眭)固,尽收其众也。--《魏书张杨传》
换言之,河内地区,打算归附袁绍,却被曹操强行拦截。曹操在行凶之后,又擅署河内太守,公开挑衅袁绍。可见此时的曹操,已经与河北方面完全撕破脸皮。
(曹操)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魏书武帝纪》
因此,高顺是否是袁绍的妻族成员,曹操已经不在乎。甚至可能因为高顺的特殊身份,曹操还刻意要杀掉他。
袁绍妻族,在曹营的日子1度比较难过。
比如高顺的同族高柔,因为自己是袁绍外甥,被曹操刻意授予“险职”(刺奸令史),即打算借口“办事不利”而杀之。
(高)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魏书高柔传》
“刺奸”是个相当敏感的职位,是统治者“无事生非”的重要工具。比如曹丕杀丁仪时,就是授予丁仪“刺奸掾”,期望丁仪自杀谢罪。
(曹丕)欲治(丁)仪罪,转(丁)仪为右刺奸掾,欲(丁)仪自裁,而仪不能。--《魏略》
可见陈留高氏,在曹操眼中,是1个“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家族。高顺受戮,顺理成章。
汉末乱世,高顺可算是1股清流。
其组织纪律性极强,如臂使指,与吕布麾下的“酒色之徒”大相径庭。如果能注意到高顺的名门出身,这1切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