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李)傕。--袁宏《后汉纪》
丁冲、董承、白波军,携天子东奔弘农(张济)、出逃陕县、之后赴安邑(张杨)、流浪至洛阳。
曹操迎天子迁治许县,丁冲功不可没。
而丁冲在“长安政变”中的大功,被陈寿刻意忽略。《3国志》中甚至不见其名讳,原因之后会解释。
曹操对丁冲的工作业绩极端满意,授予丁冲司隶校尉的职务。
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丁)冲为司隶校尉。--《魏略》
司隶校尉,即汉末刺史头目;负责监察司隶校尉部(前文提过,包含两都3辅、河南尹(郡)、3河为核心的京畿地区),同时监管十3州刺史。
用今,就是监管各巡察组的总组长。
注:长安后被划入雍州,不做展开。
注:司隶为显职。袁绍起兵初期,实职便是司隶校尉(其自领车骑将军)。吕布投袁绍时,亦求做司隶校尉。
丁冲死后的继任司隶校尉是钟繇。
钟繇是颍川士族,被荀彧保荐。钟元常都督关中,位尊权重,凭司隶校尉任上的功绩累官至3公。
丁冲之“司隶校尉”,其权重非同寻常。丁冲在曹魏阵营的地位也可见1斑。
丁冲之死,记载是极端隐晦的。
史料说,丁冲在司隶校尉任上,做了不长时间,返京叙职时“饮酒醉死”。
后(丁冲)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魏略》
饮酒醉死是假,隐诛方才是真。
云某开玩笑说其人未能酒精考验,然则,云某也提过,汉末之酒基本为米酒,35度的米酒,焉能醉烂肠死?
丁冲死时大量呕血,非同寻常。放到现代,当然是典型的胃穿孔失血,然而,那是汉末啊!
断句为:醉、烂肠、死。
死因归于“烂肠”,死时必定伴随大量吐血。
丁冲正值壮年(以其子丁仪曾被考虑招赘驸马可知),当时的酿造技术没有蒸馏,喝点儿米酒,焉能吐血至烂肠?
纵观《3国志》通篇,毫无征兆的“忧死”、“惭愧发病死”、“狂疾物故”、“染疾暴死”等,多为春秋笔法。
可考者甚多。如董太后、荀彧、于禁、刘瑁、糜竺、蒋济、陈泰、赵娥兄弟等等。
对死亡原因的反常写法,是常见的曲笔。
丁冲之死,其真实原因在于“丁夫人离异事件”。
建安2年(197),张绣降而复叛,曹昂败死。丁夫人大怒,与曹操分居绝婚。
丁(夫人)常言:“将我儿(曹昂)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不顾,又不应。遂与绝。--《魏略》
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异,这是丁氏衰落的转折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口衔天宪、乾纲独断。如此身份竟被原配踹了,颜面扫地。其心情可想而知。
丁冲在建安元年(196)出任司隶校尉。其身为曹昂舅父、丁夫人兄弟,又是迎立天子的佐命元勋,镇守司隶,位高权重。
丁夫人与曹操绝婚、嫡子曹昂又败殁。此时,丁冲的立场便很尴尬了。司隶校尉不可能再让其担任了。
丁夫人废放后,丁冲“狂疾发作”。遭魏武戏谑,称:
“丁冲你犯病时、要是拿把刀子,我都怕你。”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病,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
吾常遣归,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太平御览》
狂病。这和川地原继承人【刘瑁】的死因1模1样。
(魏武)加(刘)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蜀书1》
丁冲也从此失去了和曹操同乘车舆、同宿1宅的待遇。
(魏武与丁冲)俱共大笑,辄遣(冲)不与共宿。--《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中的丁幼阳,即丁冲。
冲者,幼也。常见搭配:冲龄践祚、朕以幼冲、冲弱、冲昧等。
丁冲字幼阳,完全符合表字命名方式,即其中1字与名“同义而异音”。
类似诸葛亮字明;曹操字德;周瑜字瑾;诸葛瑾字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