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
曹操其实并非“好人妇”,讲完贾诩后,咱们聊1聊此事。
生于西历160年、今年正值熟妇年华的卞夫人当然不简单。
她在针对赵旻的计策全盘落空后,便果断改变策略,让自己的儿子与赵旻结下师徒情分,以保两族之人平安,顺便还能让曹氏继续屹立于朝堂。
就问这妇人牛不牛!
她针对赵旻的计策…前文有伏笔,后文也会提及。
云某有坑必埋,诸位大大尽管放心。
所以…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前文已经详细论证了“荀攸谋刺董卓”记载的荒诞性,可知其与凉州将校并无矛盾,因此才能在董卓死后“得免”。
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荀攸在“后董卓时代”的事迹,兼论时代背景与幕后逻辑。
首先来看任城国相事件。
《荀攸传》中存在1处十分隐蔽的笔法,即荀攸出狱之后的下落。按记载,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
会(董)卓死,(荀攸)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魏书荀攸传》
乍看之下,荀攸弃官,似乎代表着他离开长安。但“复辟公府,举高第”又代表荀攸重新接受了汉廷征辟。
那么董卓死后(192)的东汉朝廷在哪里呢?依旧在长安,而且这种局面1直维持到了兴平2年(195)。
换言之,荀攸“弃官”之后,根本就没有“归乡”,而是走了1个过场程序(辟公府,举高第),就重新在长安继续出仕了。
《荀攸传》记载,传主再度出仕之后,“迁任城相,不行”。翻译过来,即荀攸被任免为兖州任城国的国相,但没有前往赴任。
(荀攸)迁任城相,不行。--《魏书荀攸传》
荀攸为什么没有前往兖州赴任呢?因为彼时(192-195)的兖州被曹操占据,长安方面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抵达关东之后也被曹操轰走,被迫投奔了袁术。因此荀攸这个任城国相,自然是无法上任的。
金尚,金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荀攸传》中的“弃官归”是何等荒谬。
《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记载,“建安5年,关中始开”。可知在建安5年(200)之前,关中诸将1直实行闭关政策。
建安5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当时如果没有关中诸将的允许,荀攸连函谷关和武关都出不去,又如何能够回归颍川故土?至于《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只能视作遮丑之辞,实难置信。
再来看蜀郡太守事件。
荀攸在赴兖州任官未果之后,又打起了益州的主意。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因此“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魏书荀攸传》
众所周知,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的益州被刘焉父子占据,而蜀郡的郡治便在成都。
在此背景下,荀攸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去做蜀郡太守呢?他就不怕重蹈金尚的覆辙,被蜀地的刘焉父子撵走么?
其实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存在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赵)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