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后被曹操拟作“微子”、“韩信”,可知此人在河朔地区名望甚隆。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魏书张郃传》
乌巢之战(200)时,淳于琼(颍川人)败殁,张郃、高览率军往救,最终由于郭图(颍川人)的谗害而倒戈降曹。
太祖果破(淳于)琼等,绍军溃。(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魏书张郃传》
后世史家对郭图进谗与张郃归降的时间问题,其实颇存争议(比如姜宸英认为张郃降曹在先,《郃传》属于“自文其丑”),不过河南、河北集团的内部争斗,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官渡之战,袁绍就是这么输的。
假使审配不乱来,郭图不进谗言…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刘协命真大!
其实从上述诸多案例来看,无论是审配、田丰还是沮授、张郃,他们在内部斗争当中失势的重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河南士人的谗害,更重要是袁绍的立场倾向与政治决断。
从这1点来看,袁绍虽然对河北的士人领袖维持了表面上的尊敬,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倾向于扶持河南士人集团的。
这既与袁绍的出身有关,也和河南士人在冀州属于“少数派”有关——袁绍如不扶持河南集团,那么河北集团便会1家独大,这对袁绍的统治必然是不利的。
最后,咱们聊聊河南派与河北派的残酷争斗。
《3国志》及裴注,对袁绍集团的内斗记载甚多。从现存史料看,随着时间推移,两大集团的斗争烈度呈现走高趋势。
袁绍在世时,河南、河北集团多使用谣言、谗害1类的斗争手段,尚不敢过分造次,这应与袁绍具备1定的政治威望有关。
袁绍身殁后,河南、河北集团的斗争逐渐失控,最终发展至刀兵相见,审配屠灭辛评家族,便是典型案例。
从历史背景出发,袁氏集团内斗强度升级,应与袁绍死后诸子僭立有关。
袁谭、袁尚均不具备乃父威望,又不自量力,贪慕大位,最终致使集团分裂。
河南士依附袁谭、河北士依附袁尚,双方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权力斗争。
这仨龟儿子内斗的原因,是“谓天下可定于己也”。
袁绍真实实力有多强,被陈寿隐于此处说明。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魏书辛毗传》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魏书袁绍传》
两大集团的斗争案例,在上1小节中已有详尽论述,不过在不同时期,斗争烈度亦存在明显差异。
袁绍生前,如沮授这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尚可保全性命;
袁绍死后,逄纪、辛评、审配等人则无1例外付出了生命乃至宗族的代价。
先看许攸许子远。
许攸,南阳人,河南集团重要成员,亦是袁绍在洛阳时代的“奔走之友”。
(袁绍)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5德瑜(5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许攸与河北集团的关系相当不睦,在官渡之战的白热化时期,他留在邺县的家属竟被守将审配“收治”,导致其亡命投曹,最终改易了官渡之战的走势,也侧面加速了袁绍的败亡。
审配不识大体,送给袁绍1场大败。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魏书荀彧传》
审配留守后方,本应稳定人心,结果却公报私仇,收捕戮力前线的重臣家属,以至动摇军心,最终害人害己。袁军败殁后,审配在前线效力的两个儿子也沦为战俘(见前引《后汉书袁绍传》)。
审配收治许攸家属的理由是“攸家不法”,然而审配宗族,本身便是河北地区最大的“不法”豪右之1,他们“藏匿罪人,为逋逃主”、“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乃是比许攸更加可怕的存在。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许攸是流寓士人,在冀州并无根基,其家族是否“不法”实难定论,而审配家族的“擅恣”却是铁1般的事实。
袁绍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