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飞及关羽金各5百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蜀书6张飞传》
类似的“强盗分赃行径”历代皆有,固无足论。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刘备集团的“将军名号”,亦自此猥滥。
两汉立国各2百年,前汉将军号共47种、后汉将军号共75种。蜀汉立国不足半个世纪(221-263),将军号竟多达62种。
这1数字引自洪武雄先生《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甲篇第1章。
虽然乱世中军事活动频繁,将军名目增多情有可原;
但如果熟悉《蜀书》,会发现蜀汉政权内部,挂将军名号者,大抵不掌兵。
真正统军之人,是领军、典军、护军、监军;以及军师和参军这类职位。
蜀汉“将军号”的作用,实际是表示“班列位阶差异”(品级)。
换言之,在两汉制度里“秩阶2千石”的偏裨杂号将军,在蜀汉政权中、已分化出不同的朝班次序。
因此,刘备入川后滥授将军封号,便很好理解。
即借用“不同的将军称号”,来确定阵营内部的高低位次,达到尊卑有序之目的。
另外,因为刘备地盘有限,无论是郡守、还是令长,可授之官均不为多。
因此“无常事、不常置”的将军职位,因为“没有定员限制”,便成了4意增设、笼络人心的武器。
1言蔽之,刘备滥增将军封号,实际是“穷生奸计”的不得已。
而新设的诸将军,又在“劝进大业”上助力刘备,可谓1石2鸟。
我们先对“将军号”做1下介绍。
将军者,顾名思义,是“将”(统御)“军”(部队)之意。领军者即是将军。
两汉将军名号极为有限,除了固定的“8重号“外,其余均为遇战事则临时任免,战罢则撤销职务,属临时性质。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后汉书百官志》
文中提过,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4方将军合称8重号。
重号将军,班在公卿之列。
比公者4:第1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后汉书百官志》
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4夷屯警。--蔡质《汉仪》
特殊情况下、大将军可以“班在群僚之右”。
东汉诸帝早夭、往往幼主临朝,大将军由外戚首领担任,有辅政之权。
比如权奸梁冀,再比如窦宪、窦武等窦氏1众外戚,以及何进。
重号之下又有杂号。
杂号将军金印紫绶(同于公卿)、秩阶2千石(同于郡守),亦属高阶官职。
这类杂号,因为颇具“临时任免”性质,往往会冠以“任务名称”或者“部队特性”;如“讨虏”“平寇”“楼船”“伏波”“强弩”“骁骑”等等。或冠以美称,如“奋威”“奋武”“扬武”“扬烈”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入川后,新设的诸杂号,秩阶与汉制的“2千石”已经明显不同,出现了不少班在“5校尉”(比2千石)之下的“将军”。这批“低阶杂号”,实际秩阶大约在“千石”甚至更低。
比如在荆州充当长沙太守(2千石)的廖立,随刘备入川后,授予的将军号居然位在5校之下(比2千石),相当于连降3级。导致廖立破口大骂,称“所托非人”。
(廖)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指诸葛亮)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5校!”--《诸葛亮集》
诸葛亮闻讯,意味深长地表示“李严的杂号将军,亦班在5校之下”。
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于卿者,正方(指李严)亦未为卿也。且宜处5校。”--《诸葛亮集》
有低阶就有高阶。如安汉将军糜竺,因为定策大功,班在9卿之上。
注:见《劝进表》,安汉将军糜竺,班在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之上。可知安汉将军位次远超9卿,拟于3公。
考虑到彼时刘备以“左将军”(4方重号)身份授官,可知蜀汉政权中,4方将军(前左右后)位在上公。
很好理解,谁让开国皇帝是“左将军”呢?就好像利比亚昔日的最高军衔是“上校”1样。
注:卡扎菲上台时,军衔是上校。故利比亚长期以“上校”为最高军阶。
可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