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1章,咱们了解到,魏讽是曹操老乡。在汉末3国,老乡这个乡党,与族亲类似,反叛的可能性极低。
这也是诸侯创业时,招募部曲都从自己家乡招募的原因,忠诚度高嘛。
曹操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遑论魏讽案的“人为捏造痕迹”非常明显,官方说辞完全站不住脚。
(魏)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世语》
上述说辞纯属扯犊子。因为时间、地点、人物完全对不上。
首先是魏讽。
魏讽逆案发生在建安2十4年(219)9月,案发地点在邺县。
邺县属魏郡,魏郡属冀州。这里是曹操大破袁尚(204)之后的新治所。
其次是陈祎。
按记载,魏讽同党陈祎是“长乐卫尉”,可知是在许县。
许县属颍川,颍川属豫州。卫尉与执金吾分典宫城内外治安,所谓的“长乐卫尉”,实际就是长乐宫的警卫主管,负责保卫天子与皇后的人身安全。
因为曹操实行“霸府”与“朝廷”分置两方的策略,天子居于许县,曹操住在邺县,所以曹操平时并不与天子相见。
然而,当魏讽与陈祎“勾结谋反”时,曹操既不在邺县,也不在许县,而在长安。
长安属京兆,京兆彼时属雍州,距离冀州、豫州十万8千里。
更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并不是在建安2十4年(西历219)9月才跑到长安去的,而是在建安2十3年(218)7月便离开邺县,前往长安。
(2十3年)秋7月,(曹操)治兵,遂西征刘备,9月,至长安。--《魏书武帝纪》
而且自从建安2十3年(218)9月至建安2十5年(220)正月,曹操始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再未返回邺县,最终病死在洛阳。
换言之,曹操远在天边,身在邺县的魏讽,与身在许县的陈祎,却有谋反之举。
如此荒谬的记载,可谓漏洞百出。
且魏讽身为曹操的沛国老乡,得到破格提拔,乃至“名重当世,倾动邺都”;
魏讽感激还来不及,谋逆作甚?
陈祎则是长乐卫尉,天子近卫。
按《后汉书》记载,宿卫汉帝者,都是曹氏勋戚子弟。
自(献)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后汉书皇后纪》
可见记载甚少的陈祎,很可能也是谯沛人,甚至可能干脆就是曹操的亲戚。
这样的出身,又有何谋逆动机?
可见所谓的“魏讽勾结陈祎谋逆”,纯系胡言,不可置信。
那么问题来了。
魏讽谋反…这幌子底下,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上1章提过:
其1是在关羽北伐(219)的背景下,打击具有“荆州背景”的曹魏士人。
其2是曹操在暮年,替储君曹丕肃清外患,即曹植党人。
先谈谈镇压荆州背景的士人。
魏讽案发生在邺县,由留守后方的曹丕主持发动。在该案中罹难的士人,有刘伟、张泉、王粲2子。在该案中受到波及但未被杀害的士人,有中尉杨俊与相国钟繇。
上述5人的出身与背景,可以比较清晰地解释魏讽案的本质。
(1)刘伟
刘伟是荆州南阳人,其兄刘廙被隐居当地的颍川司马徽所器重,其兄刘望之又被荆州牧刘表征辟为从事(高级州吏)。
可知刘伟家族具备典型的荆州色彩。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廙兄(刘)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廙弟(刘)伟为(魏)讽所引,当相坐诛。--《魏书刘廙传》
(2)张泉
张泉是凉州武威人,扬武将军张绣嗣子。张绣曾经长期客居南阳,助战刘表。被荀攸称作“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还曾在宛城之战(197)中大败曹操,杀其子侄;又在安众之战(198)中与刘表合兵,共御曹操。
(荀)攸曰:“(张)绣仰食于(刘)表,势必离。若急之,必相救。”太祖不从,(刘)表果救(张)绣。--《魏书荀攸传》
3月,(曹)公围张绣于穰。夏5月,刘表遣兵救(张)绣。--《魏书武帝纪》
(3)王粲
王粲是兖州山阳人,亦曾投靠刘表。
(王粲)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