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就是要通过贬谪钟繇,而将重新提拔的机会,留给曹丕。
这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相同道理。
果不其然,曹丕嗣位之后(220),立刻将废为庶民的钟繇,重新启用为大理(最高司法长官),同年曹丕称帝,又把钟繇迁为廷尉(9卿),寻迁太尉(3公)。
文帝即王位,复(钟繇)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魏书钟繇传》
通过1系列恩威并施,新君曹丕将颍川士族牢牢笼络在手中。
杨俊与钟繇之贬,原因看似相同(魏讽案),实际是云泥之别。
曹操父子的权谋诈术,可见1斑。
如果从曹操在确立太子(217)之前曾经有意扶持曹植,并援引支持丁仪兄弟(曹植党羽)的记载来看,出身沛国的丁仪,实际是曹操用来扶持曹植、打击曹丕(崔琰、毛玠、徐奕)的工具。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魏书陈思王传》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魏略》
由此推之,同为沛国出身的魏讽,或许亦是曹植党羽。
这可能也是魏讽被杀的原因之1。
当然,因为魏讽档案被尽数销毁,此处仅作猜想。
魏讽案中相继罹难的众多士人,虽然下场相似,但原因却各不相同。
必须结合多方考量,抽丝剥茧,方能看清幕后曲折。
陈寿先生有言,荀攸与贾诩,譬如月光与蒸烛之别。
裴松之先生则作注:夜光与蒸烛,其照虽均,质则相异。
以之拟于魏讽谋反,亦然。
曹操,为后世开了个坏头,其后数不胜数的谋反案…其照虽均,质则相异。
曹魏立国不正,立嗣血腥,但仍保持着1定的底线;司马群贼…我呸!
神州3百多年之乱世,这口大锅必须由司马老贼来背!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