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传又称南单于曾遣左贤王助战汉廷;
结合王沈《魏书》记载的“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的描述看,可知这里的左贤王就是于夫罗。
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王沈《魏书》
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后汉书南匈奴传》
学者陈勇在《去卑监国的败局与刘豹世袭的造伪》1文中,也勘定了于夫罗的实际头衔是“左贤王”而非“右贤王”。
东汉中平4年(187),前中山太守张纯,勾结乌桓、鲜卑叛乱,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灵帝遂派遣刘虞镇抚幽州,同时诏发南单于出兵助战。
中平4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畔,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后汉书南匈奴传》
当时于夫罗领兵进入幽州,协助刘虞讨伐叛军,结果战事尚未结束,翌年(188)南匈奴便发生了变乱,南单于羌渠(于夫罗之父)被杀。
当时滞留王庭中的实力派,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这个新单于在位1年即死,自此王庭便由匈奴的诸多“老王”代为摄政。
须卜骨都侯为单于1年而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领兵在外的于夫罗,听闻王庭变故,遂自立为单于,并向汉廷“诣阙自讼”,希望能在汉军的帮助下讨回属于自己的单于之位。
于扶罗,中平5年立。国人杀其父者遂畔(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而于扶罗诣阙自讼。--《后汉书南匈奴传》
不幸的是,南单于死后翌年(189)灵帝又死,随之而来的便是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等1系列变故,因此于夫罗的事情便被彻底搁置了。
夫罗在失去单于之位以后,便在中原转战迁徙,曾与多方军阀合纵连横,其中包括郭泰(暗耻3国系列游戏中的郭大贤)、袁绍、张燕、董卓、袁术等人。
老单于死后(188),于夫罗由于继位的诉求得不到汉廷回应,心生怨恨,遂与并州地区的黄巾军联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王沈《魏书》
于夫罗最初的合作对象,是并州西河郡白波谷中的黄巾支党郭泰。
郭泰绰号“郭大贤”,即“大贤良师”,其麾下武装则号称“白波军”。
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即郭泰)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3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后汉书董卓传》
这支武装的战斗力很强,在并州以及司隶校尉部抄掠。
彼时(189)身在洛阳的董卓,担心失去河东之后会阻塞自己西入关中的去路,遂派女婿牛辅镇压白波军与于夫罗,结果大败而归。
(董)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后汉书董卓传》
初平元年(190)关东诸侯起兵讨董,于夫罗离开河东,前往河内,与袁绍联合。
袁绍至河内,(张)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魏书张杨传》
当时袁绍、张杨、于夫罗等人屯兵漳水,伺机而动,不过在联军先锋曹操惨败于荥阳(190)之后,关东诸侯畏惧董卓威势,便没有继续发动大规模战役。
初平2年(191)4月,董卓焚毁洛阳,西迁关中。
于夫罗遂与袁绍、张杨等人返回冀州,并卷入了袁绍与韩馥之间的内战。
初平2年(191)7月,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发生内讧,相互厮杀。
韩馥幕僚赵浮宣称“袁绍军无斗粮,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
(初平2年)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武帝纪》
(赵)浮等到,谓(韩)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已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9州春秋》
照此记载,至晚在初平2年(191)7月时,于夫罗依旧处在袁绍麾下。
本章先讲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
后面几章,毫无例外,皆将重点介绍南匈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