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的结局,便已注定。
兵者诡道也。
这便是毫无桎梏的刘晔,与智力逆天的荀攸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足以将整个匈奴焚毁的火花。
赵旻的威名,也即将传遍河套草原。
因为无论刘晔,还是荀攸,他们甚至比赵旻本人还清楚,赵旻不但输不起,而且必须速战速决。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说到,曹仁身为曹炽嫡长子,丧失了财富与地位的继承权,也丧失了入仕的机会,甚至连合居的权利都被剥夺。
也不难理解为何《曹纯传》写得如此粗率简略(220字)。
因为弟弟的早年履历,完全是哥哥的黑历史。
哈哈,到底有多黑呢?
曹仁传开篇提到的“仁少好弓马弋猎”,恐怕主要是遮掩其“少年落草”的丑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魏书曹仁传》
毕竟谯沛曹氏在汉末显赫1时,宗族成员或“家富多金”或“事亲至孝”,唯有曹仁这个异类,少年别居、流落外州。
曹仁并非最早的“从龙元勋”,曹操身边的诸夏侯曹氏,最早是夏侯惇、曹纯与曹洪。
曹仁加入比较晚。
从曹仁跟随曹操征伐的记载来看,时间下限当在初平4年(西历193)讨伐袁术。
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魏书曹仁传》
彼时曹仁的头衔是“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实际校尉是假,别部司马才是真。
所谓“别部司马”,其实就是半独立的部曲帅。
曹仁在扬州淮泗1带(庐江、9江2郡)落草时,“阴结少年千余人”,说白了是个强盗头子。
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魏书曹仁传》
此处“少年”即指青年流氓,咱们在介绍大耳朵刘帮主时,已经介绍过此点。
比如武帝征伐西域,招募“郡国恶少年”;
许褚在汝南保屯为寇,“聚合少年宗族千余家”;
孙坚在下邳“招募乡里少年”;
刘备在涿县大合徒众,“少年多附之”。
从曹仁的生年(168)以及别居时间(183)来看,从光和6年(183)至初平4年(193)的十余年间,其1直在淮泗地区做强盗。
不难理解。
在曹纯“赢家通吃”以后,曹仁绝不可能继续留在老家。
其人难不成求弟弟赏口饭吃,成为宗族眼中的笑柄?
在小农经济、宗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下,类似曹仁这种被“破门”的反面人物,断然无法在乡里继续生活。
换个角度看,外乡的亡命生涯,也赋予了曹仁超凡的雄豪气概。
曹仁“有勇略”,异乎常人,乃至“曹公器之”。最可为佐证者,便是周瑜围攻江陵(209),曹仁使部曲将牛金、率3百死士陷阵,又自领数十铁骑蹂践,大破吴兵。观者失色,3军咸壮其勇。
(陈)矫等初见(曹)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3军服其勇。--《魏书曹仁传》
这便是曹仁“天人将军”外号的由来。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著名的“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不如”的典故,说的就是曹仁亡命陷阵的故事。
注意:孟贲、夏育是先秦著名勇士。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傅子》
其实从曹仁的早年履历,不难看出其有至少十年“亡命之徒”的颠沛生活。
其人因此胆气凌人、轻生忘死。
从这个角度看,其“部曲将”牛金,很可能也是早年跟随其打家劫舍的悍匪。
(曹仁)募得3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周瑜)挑战。--《魏书曹仁传》
部曲是亲信私兵,牛金大概出身于曹仁麾下的“千余少年”。
秉承1贯的写作思路,此篇讲解是从史书记载的散碎片段与特殊记载中,抽离线索,重新串联整合,以填补史料间的缝隙。
有时虽不免“求之过深”的弊病,但也不失为拓展思路的手段。
毕竟,云某发现都愈发像是《3国演义》的同人文,而不是据史实展开叙事、或者扎根史实基础之上讲故事。
那些书,更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