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先是1怔,旋即大喜。
段煨和贾诩终于回来了。
他们2人早在冬月初便再度启程,带上卞夫人赠给赵旻的那大半家财,去南郡襄阳与刘表进行大宗粮食交易谈判,至今已近两个月。
俩老头儿在腊月初时曾发回急报,称刘表已松口,将尽力凑齐3百万斛糙米、粟及小麦。
然而,距赵旻收到急报至今,又已过去半个月。
赵旻委实不知,这俩老头儿究竟带回多少粮食。
赵旻猛然回过神来:
老子去问问贾诩不就清楚了?
其人遂站起身,向张郃抱拳道。
“叔父,前者忠明公及文和先生赴荆州,与刘景升协商易粮之事,至今已近两月矣。
旻须问明此事详情,叔父若无事,不如同来如何?”
董昭也站起身,笑着对张郃作揖。
“儁乂,不妨同去看1看。”
张郃起身还礼。
“阿旻竟可与刘景升易粮?”
赵旻笑了。
“叔父有所不知,自旻官渡侥幸胜出至今,刘景升已先后多次向旻丈人处送粮,总计约5十万斛。”
张郃有些懵。
5十万斛粮食,足够南阳两万大军两年之用。
而且…都是白送?
于是乎,张郃笑道:“既如此,某亦随阿旻同去。”
少顷,3人走到卫府正堂。
颌下长须飘飘的贾诩,此刻正与程昱、鲁肃、步骘3人谈笑风生。
见赵旻、董昭和张郃至此,3人纷纷行礼,贾诩则明显1愣。
“儁乂将军亦投效主公乎?”
张郃苦笑抱拳。
“文和先生误会,某乃为明公出使而来。”
贾诩瞬间恍然。
“袁本初欲遣族亲祭祖乎?”
张郃干笑道:“正是。”
贾诩颔首:“自白马至汝南,境无盗匪、道路通畅,儁乂将军不必过于紧张。”
张郃自邺城至黎阳,又自黎阳渡黄河至白马,经原官渡战场1路南下至许都。
其人这1路行来,只见百姓喜笑颜开、道路安靖,却不见丝毫颓废、乱世气象,其人焉能不知,这是赵旻治理之功?
反观河北,因屯田税率高、士族豪强盘剥之故,百姓面有菜色、脸露戚容…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张郃1目了然。
其人除了干笑,还能说什么?
难道其人能说:明公远不及卫将军也?
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赵旻看出来张郃的尴尬,于是笑着向贾诩抱拳。
“文和先生往返两千里1路辛苦,段公今何在?”
贾诩作揖还礼后,淡淡道:“主公,因粮食不易入城,而忠明兄又放心不下,是以其人仍在城外亲自看守。”
赵旻心头火热。
“文和先生,不知刘景升出让粮草几何?”
贾诩虽面色平静,却不由得捋须自得。
“回主公,仅3百2十万斛,不甚多也。”
“咕嘟”1声,张郃用力咽了口口水。
“这…这不多?”
这些粮食,足够十2万大军食用两年有余。
便是袁绍,如今恐怕也凑不齐数量如此庞大的粮食。
盖因官渡之战,袁绍的消耗委实太大。
赵旻带着些许恶趣味笑道:“多乎哉?不多也。叔父,朝廷百官俸禄由旻发放、十万大军口粮由旻筹备、受灾民众之赈济由旻组织;
此外若大军出征,耗费钱粮将不计其数,综上,区区3百2十万斛粮食,济得甚事?”
熟知赵旻性格之人,皆憋着笑不语。
主公又在顽皮。唉!吴侯带坏主公矣!
孙策好戏谑,众所周知。
赵旻口中作是言,心中却在哀叹:
如此海量粮食,老子要如何存放?也罢,如今已近正旦,老子正好安排缺粮的百姓完善粮仓。1举两得,岂不妙哉!
赵旻虽已做足准备,但他委实未料到,2人竟会带回如此海量之粮。
张郃再次尴尬起来,因为,方才,他快速心算了1番。
不考虑政治因素及博弈,单纯计算粮食的经济价值,按照这些粮食的价格推算…
阿旻简直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