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老头儿的感情不1般。
云某这1段,实则与史实不符。
因为贾诩之所以劝张绣投降曹操,便是因为彼时段煨已归顺汉廷,贾诩的家眷在许都…
刘表如今怕赵旻怕得要死,加之赵旻数月前从曹洪处敲竹杠得来的财帛又极多,所以,刘表给赵旻如此多粮草不足为奇。
袁绍的年龄…云某记得前文曾多次分析。
按照其人曾为陈蕃、窦武摇旗呐喊,其人至晚生于汉桓帝建和2年(西历148年);
但根据其人字本初,也就是被外戚梁冀毒死的汉质帝,其人用了1年的本初元年,所以袁绍应生于当年(西历146年),所以,今年袁绍5十5岁,小杨彪5岁,长曹操9岁。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提到,袁绍麾下的元从集团、颍川集团、河北集团,3家违戾不和,党同伐异,乃至恩将仇报,戕害性命,到了何种地步。
张郃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生出叛心,便不足为奇。
张郃的叛乱,1方面是由于错综险恶的政治环境;另1方面,是在军事方面丧失了对袁绍的信心。
张郃本人精通兵略,名震河朔;初降曹操,便得到偏将军的敕封。
太祖得(张)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魏书张郃传》
如果拿关羽做对比,会发现关羽在建安4年(199)随刘备第1次归顺曹操时,得到的官职不过中郎将;直到建安5年(200)第2次降曹,才获得了偏将军的职位。
建安5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蜀书关羽传》
从曹操的态度可以看出,张郃对军兵事务,有极其敏锐的判断。
张郃降曹的时间背景,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
张郃降曹在官渡之战的最后1刻,即建安5年(200)冬十月。
须知,官渡之战始于建安4年(199)8月,至张郃倒戈时,已经打了整整1年有余。
(建安4年)秋8月,(曹)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魏书武帝纪》
彼时袁、曹双方粮草殆尽,导致翌年(201)曹操试图再度攻伐袁绍时,竟然出现“粮草不足与河北相支”的情况。
(建安)6年,太祖就谷(兖州)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指袁绍)相支。--《魏书荀彧传》
所以,曹操没敢再打袁绍。
这也解释了,为何张郃听闻淳于琼战败的消息,立刻倒戈卸甲。
因为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军的最后希望。
战争已经持续1年有余(199-200),且当年的冬季已经来临,乌巢存粮被毁,预示着袁绍军的溃败。
换言之,郭图进谗与否,根本无关大局;
乌巢是存是亡,才关系到张郃的去留。
没了粮食,别说张郃,连袁绍都得饿死。
这就是“张郃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的真谛所在。
(张郃、高览)2将闻(淳于)琼等败,遂奔(曹)操。--《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之所以“大溃而走”,是因为乌巢与张郃“两线兵败”,实属无奈之举。
绍军惊扰,大溃。(袁)绍与(袁)谭等幅巾乘马,与8百骑度河。--《后汉书袁绍传》
乌巢是袁绍的辎重所在;
而张郃则统率着袁绍最后的精锐。
这两路人马哪怕有1路胜了,袁绍都可以继续咬牙鏖战。
可惜,袁绍最终不得不自吞苦果。
总而言之:
张郃临阵倒戈,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专题。
如前文所述,“郭图进谗”之说,纯系子虚乌有;
但郭图为代表的颍川集团与张郃所处的河北集团,2者不睦,相互攻讦,却是确有其事。
袁绍在后方的统战工作如此失败,在前线1溃千里,也便不足为怪了。
如果仔细梳理《张郃传》的记载,会发现张郃倒戈之后,还存在着极为隐秘血腥的笔法。
这就是张郃将麾下的“袁军重兵”,尽数献给了曹操,最终他们全部被曹操坑杀。
张郃降曹后,被“授以众,从攻邺”。
按张郃统率袁军精锐倾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