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魏晋世语》才会称“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
诸将谓(吕)布曰:“(刘)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王沈《魏书》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魏晋世语》
刘表既然“惮其为人”,可知他对刘备“数反复难养”的负面名声还是颇存忌惮的。
而刘备彼时不知收敛,在新野招兵买马,笼络人心,经营集团势力,终于引来了刘表的猜忌,被改驻于樊城。
樊城紧邻襄阳(刘表治所),瞬息即至,可以视作是襄阳的附庸。
而移防樊城的刘备,则陷入龙困浅滩的境地。
从《9州春秋》的相关记载看,刘备在樊城期间过得不甚顺心,虽然衣食无忧,但壮志雄心遭到极大遏制,集团势力的拓展也被迫中断。
换言之,刘帮主继续发展帮派势力的想法,被刘表无情腰斩。
按《9州春秋》,“(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刘备归席后,借机对刘表诉苦称:
“(昔)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其人言下之意是向刘表请兵,希望能够离开樊城,再度北上独立领兵作战。
司马彪在《9州春秋》中没有记载刘表对此请求的后续反应。
不过按《先主传》所载,建安十2年(207)刘备向刘表再度提出北伐建议时,刘表的反应是“不能用”。
(建安)十2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蜀书先主传》
需知,建安十2年的刘表已至暮年,行将就木(他卒于建安十3年)。
可见他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仍在提防刘备。
推此而论,刘备在向刘表诉苦“髀里肉生”之时,无疑也遭到了刘表的回绝,被迫继续蜗居樊城,充当刘表的“上宾”。
按此,《后汉书》形容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是“厚相待结而不能用”,所言非虚。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刘备仍在暗中发挥他笼络人心的本领,私下招揽了不少人才。
其中竟还包括了刘表的“邑人”伊籍。
此人入蜀后曾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共造《蜀科》,属于蜀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先主之在荆州,籍常往来自讬。--《蜀书伊籍传》
所谓“邑人”,即同县之人。
彼时同州之人称作“州里”;
同郡之人称作“乡里”;
同县之人则谓之“邑人”。
换言之,伊籍与刘表皆为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魏书刘表传》
按《王粲传》及《博物记》,刘表对待“邑人”十分宠信提携。
他招揽了王粲的族兄王凯为婿,恩宠有加。
由此可知,伊籍无疑也曾受到刘表的特别礼遇。
王粲与族兄(王)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乃以妻凯。--《博物记》
然而最终结局竟是“先主之在荆州,(伊)籍常往来自讬”。
伊籍彼时既依附刘表,那无疑应居于襄阳,可知上述情况大概率发生于刘备与刘表治所位置接近的情况下,即刘备客居樊城期间。
照此论之,刘备延揽人心的本领确实匪夷所思,刘表自始至终对他严密提防,也确有先见之明。
1言蔽之,刘帮主,不愧为曹老板最为看重的当世英雄也!
那么问题来了,刘帮主如此4无忌惮挖刘表墙角…
那么,刘表对待刘备,又是什么态度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