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字路口,若非旧伤复发、骤然猝死,恐怕君臣反目,近在咫尺!
周瑜在孙策时代极受宠待,入为腹心,出作爪牙。
《周瑜传》对2人的亲密关系有大量描写;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是颇为罕见的。
论交情,2人登堂拜母、互通有无;
论亲疏,2人婚于2乔,结为连襟;
论勋业,孙策克定江东,周瑜居功至伟。
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吴书周瑜传》
从孙策死后的辅政大臣,即可看到周瑜的地位。
彼时孙策新亡,在孙权年纪尚轻的情况下,长史张昭,中护军周瑜,实际1文1武、充当了江东政权的掌舵人。
(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周瑜传》
然而专制君权是不容侵犯的,何况孙策本非雅量之人。
孙策能与周瑜推心置腹,离不开几个外在条件。
其1是2人年龄相若,有旧日故交。且吴夫人(孙策母)尚在,可充当调剂。
其2是彼时基业草创,君臣必须推诚置信,容不得猜忌嫌隙。
狠毒如曹操者,在官渡之战前也不得不摆出1副“宽大为怀”的嘴脸,对叛将(诸如魏种、毕谌)既往不咎。
其3是孙策的早逝。
江东平定未久(199)孙策便遇刺身亡(200),年仅2十6岁。即使君臣关系存在隐患,也绝来不及爆发。
因此周瑜与孙策可以全君臣佳话;
但与孙权便很难延续旧日的恩义。
因为昔日的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十分矛盾,既严密提防、又施恩笼络。
周瑜对待孙权,可谓尽足本分。
孙策初亡时,群臣轻慢孙权,唯有周瑜带头履行臣礼,稳固了孙权的地位。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周瑜传》
因此,周瑜之于孙权,类似王导之于司马睿;
但周瑜又不仅是王导般舞文弄墨的儒士,更是王敦般雄心勃勃的悍将。
在南朝政权中,如果有人集王导、王敦兄弟为1体,那无疑既是“定海神针”、又是“定时炸弹”。
注意:王敦骄悍难御,最终走上叛乱道路,导致晋元帝司马睿惊惧而死。
周瑜文武兼备,志大心雄,因此便“幸也不幸”地充当了这个角色。
我们重点看1看,孙权对周瑜的提防!
孙权周瑜的信任,远逊其兄。
这是因为孙权的军事素养远不及孙策,所以不可能真正驾驭周瑜;
当然,他因此也离不开周瑜。
孙权对周瑜的用法,永远是“既用之且防之”。
典型例证就是孙权定下的“左右督制度”。
与演义小说不同,周瑜在孙权麾下,从来没做过什么“大都督”;
因为孙权始终在搞制衡,设置左右两督,共掌军权,相互牵制。
注:按胡3省《资治通鉴注》,东吴首任“大都督”为6逊。
建安十3年(208)周瑜讨黄祖,为“前部大督”;后部督是谁呢?书无明载,但他无疑在后方牵制着周瑜的粮饷补给,随时扼住前线的咽喉,避免周瑜失去控制。
十3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吴书周瑜传》
同年(208)赤壁之战时,孙权故技重施,使程普、周瑜分为左右督,在前线相互牵制。
(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吴书程普传》
孙权自己则镇守豫章柴桑,躲在后方控制粮草,美其名曰“孤当续发兵众,多载辎粮,为卿后援”。
卿(指周瑜)与子敬、程公(指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江表传》
孙权的行为,其实就是两重监视。第1重是靠程普分治军权、第2重靠自己牵制辎重。
程普在前线,仗着和周瑜职位相等(左右督),而资历更老,屡次不服调遣,又险些搞出大乱子。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周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