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闲的青年乡宦,拥有1个琅琊出身的妾室,本身就是比较反常的事情。
合理的猜想,便是琅琊国宗室早年曾在曹操与卞氏之间曾经扮演过牵线搭桥的角色,双方因此攀上关系。
从可见史料来看,琅琊国诸多宗室与曹氏的关系非同1般。
琅琊王刘容、刘容之弟刘邈均与曹操交厚。
曹操在兖州割据时期,刘容曾派遣其弟远赴长安,向献帝“盛称东郡太守曹操忠诚于帝”,因此得到曹操的感激。
初平元年,(刘容)遣弟(刘)邈至长安奉章贡献……邈至长安,盛称东郡太守曹操忠诚于(献)帝,(曹)操以此德于(刘)邈。--《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更不必说,汉末丧乱之初,曹操之父曹嵩为了躲避兵乱而举家前往琅琊。
按刘容死于初平4年(193)而曹嵩遇害于同年的记载而论,曹嵩的依附对象必是琅琊国宗室无疑。
初,曹操父(曹)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4年,曹操击(陶)谦。--《后汉书陶谦传》
是岁(初平4年),琅邪王(刘)容薨。--《后汉书献帝纪》
从诸多史料线索分析,谯沛曹氏与琅琊宗室具备非同1般的亲密关系。
因此曹操在青年时期拥有1个琅琊出身的妾室属实合理,而琅琊诸刘氏在其中有很大概率扮演了牵线的角色。
这便是曹操纳卞夫人的背景。
那么问题来了,卞夫人是如何上位且始终固宠的?
…
咱们继续聊孙策。
孙策渡江之初,沿长江南岸扫荡,与其舅父吴景的辖区有关。
孙策从淮南历阳渡江,军锋直指丹阳郡。从《周瑜传》可以清楚看到孙策的进兵路线。
(周瑜)从(孙策)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吴书周瑜传》
即先攻横江、当利,之后转战秣陵、湖孰、江乘、曲阿。
“横江”与“当利”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可知不是郡县名称。
注:青州东莱有当利县,但与徐、扬2州完全无关。
按《元和志》记载,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2十5里处,是“济江津要”;而按《1统志》记载,当利是“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
横江浦在历阳县东南2十5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津要。--《元和志》
(当利)今和州东南大江之别浦也。--《1统志》
换言之,横江与当利,实际是“渡口”名称。即孙策渡江的桥头堡。
侧面可以看出,周瑜“自历阳迎孙策”反映出了多么可悲的事实。因为历阳县属淮南郡,地处江北,可见“孙策东渡”之前,袁术军连像样的渡江据点都没有。
孙策抢占渡江桥头堡之后,迅速袭击秣陵,驱逐了笮融和薛礼(见前文),之后转战湖孰、江乘,进逼曲阿,刘繇溃走。
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皆为丹阳下辖县,分布在长江南岸。
从孙策自署周瑜“还镇丹阳”可知,彼时的秣陵南部的丹阳县(小丹阳)实际也落入了孙策囊中。
但是孙策渡江之初,在丹阳郡的势力范围,应该止步于小丹阳。因为丹阳县南部的芜湖县,仍处在刘繇控制下。刘繇死后,其部将太史慈逃入芜湖,自称丹阳太守,可见孙策仅仅能够控制丹阳北部。
(太史)慈当与(刘)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自)称丹杨太守。--《吴书太史慈传》
从地图上看,孙策在丹阳的辖区,完全沿长江南岸分布,体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点。
如果考虑到孙策老家在吴郡富春,那孙策的进兵路线,实际与故乡背道而驰,可知另有玄机。
需要注意,秣陵、湖孰、江乘、曲阿等地,接壤徐州广陵,而孙策舅父吴景,在建安元年(196)曾出任广陵太守。
(袁)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吴书妃嫔传》
不难看出,彼时(195)接壤丹阳北部的广陵地区,应该已有吴景势力的分布。
理由显见,广陵郡同时接壤淮南(袁术)与丹阳(刘繇),吴景与孙贲的渡江时间又早于孙策,在广陵占据桥头堡,并不奇怪。
这便可以解释,为何孙策东渡之初,要沿着长江南岸1路向北扫荡,而不是返回老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