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督;
朱然与全琮为左右督;全琮与朱桓为左右督。
皆如此类。
左右督制度,反映出孙权的制衡思想。
由于孙权年少继业,名望不足,因此不得不利用臣下相互牵制。
在孙权逐渐掌握权柄之后,左右督制度也日趋式微,最终出现了6逊这种兼统内外的大都督。
不过大都督的授予,既是祝福,也是诅咒。
孙权1纸手诏,依然可以逼得6逊“愤恚致卒”。
可见大都督1职,实际是孙吴专制巅峰的附属产物。
1言蔽之,“雷霆雨露,俱为君恩”。
都督1职,不见于《后汉书百官志》,可知并非两汉旧制,而是1种临时职务。通俗1些讲,即“差遣官”,也就是北宋的“职事官”。
差遣官的出现,往往与旧有官职的贬值泛滥有关。
注意:官位的品位化问题,详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擅相署置”,导致将军、郎将、校尉等尊贵职位被大量滥用。
校尉在灵帝之前确实尊崇,地位显赫如窦武,也长期担任城门校尉。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袁)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王沈《魏书》
军阶混乱必然引发统属问题。
因此,在将军、校尉之外,便需要增设新的职位,来实现统御军队的目的。
曹魏与蜀汉,1般使用“领军、护军、监军”作为差遣官,东吴则主要使用“都督”作为差遣官。
由此可知都督这个职位,并非高级头衔,仅仅代表着“职事任务”。
甘宁曾出任“升城督”。这个都督不仅没有实际权力,连甘宁自己都得“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名为都督,实际就是个敢死队长。
(吕)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吴书吕蒙传》
(甘)宁手持练(即白绢),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吴书甘宁传》
凌统做别部司马的时候,与都督陈勤闹出不愉快,竟以下犯上,把陈勤给剁了。
(凌)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陈)勤怒詈(凌)统,及其父(凌)操……(凌统)引刀斫(陈)勤,数日乃死。--《吴书凌统传》
更为讽刺的是,凌统因为“力战有功”,杀害都督的罪名又被1笔勾销。
(凌统)率厉士卒,身当矢石……(孙)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吴书凌统传》
可见都督这个职位,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根本没有固定的位阶,纯粹是因事设官。
周瑜、6逊等都督自然是位尊权重,甘宁这个都督则不值1提。
换言之,都督是否尊贵,取决于出任都督的人物身份,与都督的名号则干系有限。
孙权统事时,实行左右督制度。即设两都督,相互牵制。
左右督的设置非常用心,孙权在授衔时,常常故意使关系不睦的人出任左督与右督,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
比如赤壁之战时(208),孙权任用关系紧张的周瑜与程普,共同出任左右督。结果程普仗着年龄老、资历高,常常欺辱周瑜,乃至不服调遣。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周瑜传》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周)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江表传》
好在周瑜雅量高致,没和程普1般见识,总算维持了前线的稳定。
由此可知,左右督制度的隐患很大。吕蒙后来论及此事,便直言:“虽然事决于周瑜,但程普自恃资历,几败国事。”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周)瑜,(程)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吴书孙皎传》
在吕蒙看来,程普与周瑜“俱是督”,名号相同,导致相互不服,最终“几败国事”。
即使隐患如此巨大,孙权依然我行我素。吕蒙与孙皎、朱然与全琮、全琮与朱桓,之后相继出任左右督。
看起来,孙权似乎并不顾及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
吕蒙当袭南郡,(孙)权欲令(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吴书孙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