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
因此“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孙氏孤微发迹,固然可以附会成“斩蛇平天下”的“布衣将相”故事。
但也需要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僭越者。
魏国奠基人是曹操,太尉曹嵩之子,中常侍曹腾之孙。
其家3世2千石、家资巨亿。
且曹操以“清途”出仕(议郎),亦历位2千石(东郡太守、济南国相),在3国君主中,最高。
曹嵩时赂中官及输西园钱1亿万,故位至太尉。--华峤《后汉书》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魏书1武帝纪》
蜀国奠基人是刘备,景帝玄孙、贵胄之后。刘备是个“出于宗室、而生于贫贱”的矛盾体。少年时落魄到织席贩履,但也借“宗族资助”而游学洛阳。
备固贫贱,但宗室身份是可以确定的。即使魏国人也并不否定其“远支宗亲”身份,只是称其为“临邑侯后裔”。
(刘)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典略》
东汉末期虽然王纲崩毁,但宗室还是很有几分号召力。
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扬州牧刘繇、以及兖州刺史刘岱,皆宗室疏亲。
相较之下,“种瓜自给”的富春孙氏,便显得尤为难堪。
孙氏种瓜自孙钟而始,且种瓜之前便已经“家贫如洗”。
而孙钟1说为孙坚之父、1说为孙坚之祖父。
虽未详孰是,但孙坚“发自孤微”是可以确定的。
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上》
坚父名钟,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异苑》
这也是孙坚、孙策发迹过程中,屡次被士族鄙视为“武夫”的现实来由。
(王)叡先与坚共击0、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彼时取士的前提条件是“经明行修”。
即通晓儒教经典(最好是家传经学),同时“有德有名”(这与乡闾清议挂钩,往往被大族垄断)。
富春孙氏,很明显不具备这种条件。
孙氏在吴郡乡里、虽小有势力,却也无甚根基。
遍览《吴书》,只能搜罗到孙静(孙坚幼弟)曾募部曲百人助战。
且孙坚旧部,普遍来自外州。
如程普、韩当是幽州人、黄盖是荆州人等等。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吴书十程普传》
黄盖字公覆,0陵泉陵人也。--《吴书十黄盖传》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吴书十韩当传》
甚至孙权称帝后,孙坚之庙未设在老家吴郡,而是设在荆州长沙,即孙坚昔日做太守的地方。
且天子追7庙,孙权却只追了两庙(武烈庙和桓王庙,即坚与策)。
孙权不立7庙,以父坚尝为长沙太守,长沙临湘县立坚庙而已。于建邺立兄长沙桓王策庙於朱爵桥南。--《宋书卷十6》
可知孙坚之父再往上,出身已经令孙权难堪,故索性隐而不表。
在汉末魏晋的大环境下,魏、蜀两国君主均源自旧日高门,独有孙氏发迹最短,出身最低,孙权确实不容易啊!
有道是:形势比人强,识时务者为俊杰。
孙策死前为孙权留下的遗言,是分析江东问题最为有效的工具。
策临终说了3件事儿:
其1是深险之地未从;
其2是天下英豪在州郡;
其3是客籍侨姓人心不稳。
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2吴主传》
这3件事可谓字字珠玑,精辟至极。
(1)深险之地指代“山越”,即逃避徭役而亡入山中的扬州百姓。
(2)天下英豪指代“扬州士族”及“宗帅”,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口,与“深险之地”的山越互为犄角。
(3)客籍侨姓,即避难扬州的“中原士族”,这批人对孙策诛戮吴郡、会稽的大姓,心存畏惧,时刻准备逃归中原。
换言之,孙策死时,扬州可谓危机4伏。从庐江太守李术叛乱,以及宗室孙暠(孙权堂兄)“公开夺位”等丑事、便可看出彼时情况之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