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归降曹魏,那蔡瑁(襄阳)、蒯良(襄阳)、韩嵩(义阳)、刘先(0陵)、桓阶(长沙)为代表的荆州门阀,依然可以凭借“促成统1”的功劳,维持昔日的尊贵地位。
但荆州地区的中下级豪强(比如霍峻、赖恭、蒋琬、潘濬(音意皆同浚)、魏延),话语权本就弱于耆老派,即使在和平局面下,也很难维持门第不堕;
在乱世则变数更大。
因此这群少壮派人物,倾向寻找新的代理人,谋求1步登天。
这与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拥护孙权割据,但江东土著却谋求“和平统1”(即降曹)是相同道理。
诸葛亮,就是荆州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实际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与世事。
其人似乎没有沾到联姻大族的光,反而成了1个“躬耕陇亩、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
可见诸葛亮并未走上诸葛玄预期的道路。
但诸葛亮也并非完全脱离俗物,而是研习法家、兵家等诸子杂学。
其所交往的人物,如汝南孟建、石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司马徽等,俱为1时名士。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3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诸葛玄虽然联姻荆襄门阀,诸葛亮的交结对象,却有相当比例的外州人。
即所谓的“侨寓之士”。
可见两代诸葛氏(玄、亮)的理念差异。
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耆老”与“少壮”的观念冲突。
诸葛亮年少时以“管仲、乐毅”自诩,可知其本心,是寻找代理人(齐桓与燕昭),维护江汉政权的割据局面,借此为进身之阶。
(亮)身长8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老家虽在徐州琅琊,却对返回中原毫无兴致,1心谋求在外发迹。
甚至公开宣称“中原人才济济,建功立业何必在北国”。
公威(即孟建)思乡里,欲北归,(诸葛)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魏略》
看亮为刘备画策隆中,开口就是“荆州乃用武之国,而其主(刘表)不能守,将军(刘备)岂有意乎”,便可知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少壮派,时刻准备抛弃刘表,拥立新主,维护割据局面。
诸葛亮虽然功德盖世,实际其出山的计策却相当险恶野蛮,可谓“乱武天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1纸隆中对,区区数百字,竟前后涉及颠覆3个政权(刘表、刘璋、张鲁),其中刘表还是刘备的恩主。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野心昭然,锐意进取,锋芒毕露。
侧面也可以看出,与“暮气沉沉、伏膺儒教”的耆老派不同,少壮派“儒法双修、王霸兼杂”,学术风气与精神面貌,呈现出完全相异的色彩。
诸葛玄与诸葛亮两代人物在荆州的始末变迁,生动勾画出流寓士族的兴衰起落。
诸葛玄流徙南阳,是托庇袁术余党,而非投奔刘表。实际就袁术和刘表的恶劣关系看,诸葛玄改换门庭绝无可能。
在南阳客居的数年中,诸葛玄替子侄们完成了与荆襄豪族的通家联姻,分别攀附上蒯氏、庞氏、黄氏。
其目的大约是想完成诸葛家族的土著化,方便日后出仕,重振家门(察举制下的“乡举里选”,依赖籍贯所在)。
然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却走上了另1条道路。
作为客居荆州的侨寓士人,虽然家族与当地门阀联姻,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融入外州的士族社会。
看诸葛亮与黄氏无子,乃至险些绝嗣,便可知《襄阳记》所谓的“身有丑女,才堪相配”纯粹是事后附会。
(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襄阳记》
诸葛亮的婚姻,完全出于利益考量,毫无情感可言。甚至干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对荆州的耆老勋旧而言,“纳土归降”可以维护门第不堕,但对侨人士族与本地的中下级豪强而言,降曹则无利可图。
因此这群少壮派,便致力于维护荆州的割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