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衡山、9江、豫章、长沙称作“南楚”。
先秦时代的3楚故地,在两汉时分布在豫、荆、徐、扬诸州,而需要注意的是,3楚当中并不包括南阳。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又将南阳与颍川合并描述,称之为“夏人之居”;
而《续汉书5行志》则将南阳与汝南、颍川合归为1类,认为3地“上采虚誉,专做威福”,在风俗文化方面存在相似性。
汝、颍、南阳,上采虚誉,专作威福;甘陵有南北2部,3辅尤甚。--《续汉书5行志》
《古诗十9首》中的《青青陵上柏》亦可证明这1点: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注意:游戏宛与洛。宛指的是宛城,南阳郡治宛城。
在东汉,汝颖宛洛4地并称。
即:汝南、颖川、南阳宛城和河南尹洛阳4地。
汝南、颍川隶属豫州,兖、豫2州在汉魏时代亦称“中州”,即中原腹地。
汉末曹操、西晋贲嵩、东晋姚兴,均曾有言“汝颖多奇士”,南阳既与汝、颍并称,可见在文化层面上,南阳应被划入中州地区。
注意:上述诸人言语出处,见《魏书郭嘉传》、《晋书周顗传》、《晋书姚兴载记》。
有鉴于此,南阳出身的逄纪、许攸,与汝南出身的袁绍,在洛阳时成为“奔走之友”,最终共赴冀州,渊源即在于此。
诸人虽然籍贯相异,但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便存在合作的基础。
从可见记载看,袁绍集团中的南阳士与颍川士的利益诉求高度相似,他们在对抗河北士人的斗争中更是同气连枝,这无疑属于出身、文化背景使然。
我们来重点关注1下,袁绍对待河南、河北集团的政治态度。
虽然诸书未曾明言,但从《绍传》记载来看,袁绍对待集团内斗其实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扶持河南士,限制河北士。
理由不难理解。袁绍是豫州汝南人,属于河南士人;
其幕府中的河南人,或为韩馥旧部(多为颍川人),或为袁绍在洛阳时代的旧友(多为南阳人),或为其宗族姻戚(多为汝南人)。
3者均属流寓之士,在河北地区不具备根基,因此必须给予额外关照,否则便会被土著势力吞灭。
袁绍的行为并非孤例。
孙策、孙权扶植淮泗集团抗衡江东土著;
刘焉扶植东州集团(3辅、南阳人)对抗益州土著;
刘备扶植荆楚集团对抗川蜀土著,均属此类。
时南阳、3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刘)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华阳国志》
从史料所见,袁绍虽然对冀州的豪强魁首多有延揽、拉拢之举,但在河南、河北集团发生冲突之时,袁绍几乎无1例外,每次均站在河南集团1边。
下1章,我们举例说明。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