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抢劫!
考虑到卫府占股4成…
于是赵旻果断开口。
“诸君,此番卫府所获之利,我锱铢不取,皆用于修缮凉州城邑、新建屋舍。此事便由伯宁监督,限期3年修缮完毕,诸君以为如何?”
杨阜、姜叙等人作揖道。
“卫将军高义,某等佩服!既如此,某等亦聊表心意,尽遣某等家中之匠、客,协助卫将军、满使君共建凉州。
某等以为,3年之期过久,应以两年为善。然则…卫将军,屋舍新建后,民从何来?”
诸君请看,市政工程毫无底线压缩工期的“优良”传统,古已有之。
赵旻不假思索道:“我有意迁杂胡入城邑、从此胡、汉混居,杂胡可屯田、亦可屯田、放牧同时进行。”
凉州士族豪强们脸色皆1变。
姜叙作揖道:“这…卫将军,如此似有不妥。”
赵旻并未开口。
杜畿代赵旻开口。
“伯奕兄,如此并无不妥也。伯奕兄当知,去岁时某曾忝为大汉河南太守,去岁岁初2、3月之时,某家主公亦曾迁南匈奴人充为河南郡之民…”
说着,杜畿将去岁,也就是去年赵旻借鉴历史上并州刺史梁习之策,将南匈奴人迁移、打散安置至河南郡之事,详细向这些凉州士族豪强们讲述了1遍。
赵旻派杜畿任凉州1郡之太守,其用意便在于此。
杜畿也发挥出来自己的作用。
杜畿在赵旻的策略基础上,又做出了自己的微调。
杜畿的实际做法,不单单是将南匈奴人打散安置,杜畿还故意将匈奴人和汉人屯田的田垄安置在1起。
如此1来,两族人不但不会因抢水浇地而引发矛盾(反正要浇地总要1起浇,不差这几亩地的河水),而且…
同样连在1起的田垄,同样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汉人的庄稼、蔬菜长势旺,匈奴人的长势蔫儿、杂草还多,匈奴人会怎么想?
难道他们还会抽出刀子砍人?砍邻居还是砍无能的自己?
所以,趁晚上不忙时,无能的匈奴人,带着吃食、携着儿女去邻居家虚心请教没毛病吧?
正好赵旻有法令:汉民必须教胡人如何种田。
于是乎,1个虚心学,1个不能不教,何况人家匈奴人上门求教又不是空着手…
久而久之,邻里和睦、匈奴人种田的本事大增。
更何况…
若汉民家里也有儿女呢?
有没有可能通婚?
于是乎,匈奴人汉化完成。
汉民数量与胡人整体持平的河南郡,尚且可以如此,胡人数量超过汉民的凉州难道就不行?
哪里有这种道理?
农耕民族出身的汉民,就算种地的本事再差,也总好过游牧民族出身的胡人吧?
听罢杜畿的讲述,凉州士族豪强们抚须若有所思。
赵旻趁机道:“若诸君有意促成胡汉共同屯田…如此!朝廷不收任何屯田所得,由诸君代收代管,1应新式农具肥料,朝廷折半价供应,诸君不妨再细细思量!”
1众凉州士族豪强们,脸色再次大变…
变得颇为意动。
呵呵,他们算账,哪里有赵旻算得精?
赵旻看似极为大方,实则相当于变相给这些豪强们返利。
因副产品利润颇丰之故,几乎无成本的肥料暂且不论…新式农具的价格本就虚高。
赵旻为了刺激农户辛勤耕耘,故意将价格定得极高,反正那些用于屯田的新式农具几乎不收费。
如此1来,新式农具即便半价供应给凉州士族豪强,赵旻也有足够利润可赚。
何况士族豪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1点。
【作者题外话】: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提及“西和诸戎”。
诸葛亮辅政期间(223-234),曾亲率甲士,深入不毛,征剿南中7郡(今云、贵与缅甸东北),因此“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往往被视作诸葛亮对《隆中对》的实践。
实际这是不准确的。
西和诸戎的真正含义,与孟获、雍闿这些南中酋帅关系不大。
“诸戎”指的是盘踞关中的氐羌之族:
即马超“阻戎负勇”,姜维“招诱羌帅”的凉州少数民族。
刘备在世时,利用马超招诱羌帅,使其“都督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