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于东海王氏与河内司马氏有婚姻关系。
王朗之孙女,即王肃之女,是司马昭的正室,同时也是司马炎的生母。
在暗耻系列游戏,诸如3国无双、3国志中,此女名为王元姬。
先前苟哥曾yy过这个小娘子。
(王)肃女適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即文明皇后,生晋武帝、齐献王攸。--《魏晋世语》
因此,王基与王朗家族的矛盾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日后的困境。
同时,它又与正始年间(240-249)“曹马党争”的历史背景高度相关。
这1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首先谈1谈王基与王朗的历史恩怨。
在担任青州别驾时,王基曾被司徒王朗征召;
但王基的直属上司,青州刺史王凌不愿遣送。
王朗再征,又不遣。
司徒王朗辟(王)基,(王)凌不遣。(王)朗书劾(青)州……(王)凌犹不遣。--《魏书王基传》
王凌虽然是王基的上级,但以王基在青州“协和之辅”的地位来看,王凌对王基是十分尊敬且倚重的。可知拒绝王朗征召,应该是王凌与王基共同的意志。
王基不仅构衅于王朗,他与王朗之子王肃亦不睦。
王肃曾撰写经学注解,改易郑玄的学说;王基则是郑玄的拥护者,因此与王肃产生矛盾,乃至“常与抗衡”。
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王)基据持(郑)玄义,常与(王肃)抗衡。--《魏书王基传》
学术风气的差异,是双方冲突的表面原因。
(郑玄)门人东莱王基著名于世。--《后汉书郑玄传》
(王)肃字子雍。年十8,从宋忠读《太玄》。--《魏书王肃传》
从学术角度看,郑玄是经学大家,宋忠则主攻《易经》、《太玄》,沾染了玄学色彩;这是2人的相异之处。王肃师从宋忠,王基则宗事郑玄,自然不睦。
但王基借学术的名目攻讦王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政治立场的冲突。
在《王肃传》与《王基传》中,曾有1处隐秘记载,即双方在正始年间(240-249)职位变迁。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结果“公事去官”。王肃则出任广平太守,结果亦被“公事征还”,与王基的记载完全相同。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魏书王基传》
(王肃)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魏书王肃传》
这里需要注意,安平郡与广平郡,均在冀州,且相互接壤。按时间背景看,王肃任官,事在正始元年(240);王基在任上被大将军曹爽征还,而曹爽为大将军,亦始于正始元年。
(王基)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魏书王基传》
正始元年,(王肃)出为广平太守。--《魏书王肃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肃,在冀州地方的郡守任上,无疑卷入了某些政治事件,因此被相继免官。
冀州诸郡之间,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爆发冲突。比如冀州的清河郡与平原郡(旧属青州)之间,便“争界8年,换了两任刺史,都无法解决”。
清河、平原争界8年,更2刺史,靡能决之。--《魏书孙礼传》
冀州郡界相争的背后,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这1点在《孙礼传》中有详细叙述,本文不再援引展开。
王基是曹爽党羽,因此很快便东山再起,赴扬州出任安丰太守。
(王基)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魏书王基传》
王肃则是司马氏的党羽(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因此被授予虚职,出任太常(掌管礼仪的9卿),毫无实权。
(王肃)公事征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魏书王肃传》
汉末3国时代,9卿早已沦为虚职。夏侯玄出任太常时,便被时论讥笑为“年时方壮而永见废”。曹爽如此做派,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曹)爽诛,征(夏侯)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魏书夏侯玄传》
(夏侯)玄既为海内重人,加以当大任,年时方壮而永见废。--王沈《魏书》
王肃作为司马懿的姻亲,与曹爽长期不睦。他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多次痛斥何晏与邓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