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践祚之后把国都从邺县迁到洛阳,而中牟与洛阳同属河南,距离很近。
昔日(189)董卓进京,曹操出奔关东,便是在中牟县被捕,可知曹丕改变曹彰的封地,实际就是把对方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加以控制。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魏书武帝纪》
可惜的是,曹彰在受到敲打之后,并未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暴虐恣睢,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曹丕继位后,专门设置了1种对付诸侯王的酷吏,称作“监国谒者”,他们望风承旨,比两汉的国相更加歹毒。
举例而言,曹丕继位翌年(221),曹植在封地中喝多了酒,言语稍有不节,便遭到监国谒者的激烈弹劾。曹丕1番训斥之后,“舍而不诛”。
黄初2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秉承曹丕意志),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魏书陈思王传》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王沈《魏书》
由“舍而不诛”的描述,不难看出曹植最初被议定的罪名乃是死刑,监国谒者的性质足见1斑。
黄初4年(223)曹植赴洛阳朝拜曹丕,返回封国时想和弟弟白马王曹彪同路东归,结果监国谒者“不听”,事遂罢。
曹植“意毒恨之”,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诗文至今传世。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魏氏春秋》
考虑到曹植的党羽杨修、丁仪等人早已遭到剪除,那他根本不需要受到如此严密的监视。
换言之,曹丕设置监国谒者的初衷,很可能并非针对曹植,而是针对曹彰。
曹彰在失去兵权之后,并未安心做1个闲散的富家翁,甚至不甘心受监国谒者的控制。他在河南中牟就国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桀骜不驯。
比如曹丕更换曹彰封地,遣对方就国时,曹彰就“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如此行径无异于大不敬。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在中牟封地中,曹彰也是恶名远播。曹丕移驾许昌时,曾召同宗子弟前往朝见,结果曹氏诸侯“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凶暴强横到了这个地步,可见连中牟的监国谒者也控制不住曹彰。
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魏略》
曹丕也曾试图笼络曹彰,把对方的食邑由5千户增至万户,希冀对方安心养老。相比于曹植的2千5百户食邑,曹彰的万户侯不可谓不尊贵。
(文帝)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增(曹彰)邑5千,并前万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黄初)3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邑2千5百户。--《魏书陈思王传》
然而曹彰始终希望可以“见授用”,即重新得到启用。按曹彰的能力特质而言,他应该是希望能够重掌兵权。这当然不可能得到曹丕的应允。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魏略》
在1系列的收买政策没有得到预想成效之后,曹丕终于下定决心,剪除隐患。
黄初3年(222)曹彰被改封到兖州任城,4年(223)又被召往洛阳,曹氏诸侯被1并征召(见《陈思王传》)。
曹彰抵达洛阳馆舍之后“以疾薨”,死得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年仅3十5岁。
3年,立为任城王。4年,朝京都,疾薨于邸。--《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暴死之后(223),同赴洛阳的曹植惊吓过度,主动写了1篇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的词赋献给曹丕,希冀免祸。
4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的书文见于《陈思王传》,有千字上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长。
其中充斥着“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迟奉圣颜,如渴如饥”1类的鄙陋谦词,对曹丕恭敬到无以复加,侧面反映出特殊的历史背景。
关于曹彰遇害的具体过程,陈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