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欲望,其心思主要在揽权方面。
诸葛亮权利欲不是1般的强。
当然,诸葛亮的清廉,绝非海瑞那种“苦行僧式清贫”,只是针对他的地位(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而言。
从《蜀书》来看,诸葛亮可考的账面财产,大约是入川时分到的黄铜5百斤、白银1千斤、铜钱5千万、蜀锦1千匹;
此外,尚有在《遗书》中提到的“薄田十5顷、桑树8百株”。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8百株,薄田十5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蜀书诸葛亮传》
薄田只是谦词。
按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自然环境,哪来的什么薄田?
1顷折合百亩,十5顷便折合1千5百亩。
如此算来,千亩良田也不为少了。
当然,这1千5百亩良田,自然不需要诸葛亮自掏腰包。
他受封武乡侯,应该自有封地食邑。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蜀书诸葛亮传》
这样看,以清廉著称的武侯,其实遗产也颇为丰厚。
所谓“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绝非虚言。
刘备父子对诸葛亮的优渥赏赐,大概是不想让武侯“为外物所累”,避免“因贫致贪”的窘境。
其用心之良苦,也算君臣相得。
历来人们都喜欢批判贪官,却往往忽略了贪官背后靠山、及其生存的土壤。
贪官的出现,离不开制度的缺陷。换言之,坏的制度,会腐蚀体制内的1切官僚,旧社会所谓“把人变成鬼”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从灵帝、曹洪、李严等诸多案例中,不难看出贪官背后的支持者,其实就是帝国君主。
其道理显见。制度的漏洞往往存在“自上而下”的通道,贪污的赃款也绝不可能被1人独吞,总是有分赃的规矩。这种“规矩”下的最终受益人,无疑封建王朝的皇帝。
这个道理贯穿古今。比如明代阉党猖獗,镇守太监在地方大4聚敛,民怨纷腾,处在风暴漩涡的奸宦,却始终平安无事。究其原因,无外乎其背后有皇帝在撑腰。
实际这群太监往往捞不到多少油水,他们刮来的钱财,大部分都进了皇帝的内帑,宦官不过是出来背锅的。
后朝史官在修史时,也不好意思直接道破玄机;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同样的事情,其实也在不断发生。
在纵容贪污的问题上,类似汉灵帝这种不顾体面、亲自下场折腾的君主,其实比较罕见。
更多的则是魏文、乾隆这种“养猪杀猪”,或者曹操、刘备这种“不留痕迹”的高明手段,甚或是那腹黑至极、爱记小本本的君父嘉靖皇帝。
呵呵,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深受嘉靖皇帝影响之人。
这种皇帝…
脏活别人干,好人自己当。既得了实惠,又赚了虚名,妙极,妙极!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