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时空,赵旻比曹操更加了得,是以…
这些荆楚士人们如此举止,便显得合情合理、且极为符合他们“保境自守”的诉求。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吕蒙掌权后,对孙权表示“关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如东吴自取荆州。
这样既可以摆脱关羽在上游的限制,荆扬相连之后,也不必惧怕曹操在北方的威胁。
令征虏(指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吕)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吴书吕蒙传》
建安2十2年(217)鲁肃死,建安2十4年(219)吕蒙奇袭荆州。
照此看来,“武力夺取荆州”的计划,很大概率在鲁肃死前已经敲定。
只不过鲁肃天不假年,没能成为该计划的最终执行者。
正如前文所述,鲁肃其人,既非刚烈,亦非懦弱,而是1个极端理性的策划者与执行者。
鲁肃的核心诉求,是“鼎足江东,因北方多务,竟长江所极”。他的1切行动,均可以视作对《榻上策》的忠实践行。
因此,北国势强时,鲁肃便表现出绥靖色彩,对刘备集团极为和善,甚至“以土地业之”;但1旦北国有变,出现战机,鲁肃便会全力以赴,与刘备集团争夺荆州。
对鲁肃而言,刘备集团究竟是敌是友,完全取决于“北方多务”与否——如果曹操势强,那刘备便是拉拢倚靠的对象;
如果刘备势强,那敌我关系便会相应调转。
《榻上策》中的“北方多务”与《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其实理念相似,均以把握战机为核心。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榻上策》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概而论之,鲁肃“时而刚强,时而懦弱”的怪异表现,貌似分裂,其背后逻辑却始终未变。
鲁肃实则被严重低估。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