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与东汉末年世家子弟“清议纵横、臧否人伦”是1模1样的;都是门阀子弟利用“舆论”来“操纵选举”的手段。
汝南许邵的“月旦评”即典型“清议行为”,影响甚巨,震动朝野,甚至引得曹操屈身下拜,以求大名。
(乔)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世语》
注意:许邵为汝南郡功曹,与从兄许靖不睦,竟摈排靖“不得出仕,以马磨自给”。可见这些喜好臧否人伦的“清议之徒”,仕宦心态是何等扭曲。事见《蜀书8许靖传》。
所异者,“清议派”是掌实权的,而“水镜派”则是失意的客籍子弟,不得仕宦而妄作大言。
只具其形,不见其实。
其本质,恐怕与“诸葛亮欲官而不得”相同。
长期在这种圈子厮混,诸葛亮的真实心态可见1斑。
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仅仅指代与刘表的牴牾,而非其安贫乐贱的实据。
庞德公与徐庶荐贤于刘备,力荐诸葛。可见亮之“隐居”,乃是“待价而沽”的终南捷径。真隐士怎可能闻名荆襄!
注意:“卧龙”之名,即出庞德公。
此君大概也是“水镜党人”。
和东汉党锢之祸时所谓的的“8厨、8顾、8俊、8及”其实源出1脉。
相互吹捧、自作声名。
拓展1句,诸葛亮在“水镜党”的经历,使其极端提防类似行为。佐仕先主时,谗废喜好褒贬的彭羕;辅弼后主时,打击结党营私的李严,贬废臧否人物的廖立;诸葛亮自出其间,故很清楚类似行为背后的实质,尤其提防。
注意:魏明帝打击“浮华党人”亦出同因。
浮华是清议的高级形式,危害更巨。
所以,亮躬耕南阳,名为“躬耕”,实际是待价而沽,欲平步青云,1飞冲天。
看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便可知。其见识之精妙,眼光之凌厉,令人拍案叫绝。
3国版图的后续发展,与亮之预测完全相同(即杜甫所谓“功盖3分国”)。
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2十7岁的青年。
注意:鲁肃的“榻上策”与沮授的“平河北策”亦可圈可点,但见识不及诸葛。
能够画策“隆中对”的奇才,仕宦心态可谓喷薄欲出。
如果仅因其人《出师表》的谦词,就被人认作“安贫乐贱、不求闻达”的超然隐士,那可真是南辕北辙!
管仲、乐毅,皆强臣辅弱主,将相弄实权。
诸葛亮隐居山野,1方面交游清议,1方面又不得出仕。
亮之才干,纵不能1步登天(类似被刘备奉为谋主),出任郡守令长亦不在话下。如果说诸葛亮少年时客居荆州不得出仕,是因幼弱无名;那其青年时依然孑然隐居,便另有内情了。
内情即是:诸葛亮欲寻找弱主。
注意:此处“弱主”非指无能之辈,而是特指代能容含尊崇自己的谦恭之人。
春秋姜齐的齐桓公(战国田齐还有个齐桓公,即讳疾忌医的那位),春秋燕国的燕昭王,怎么可能是无能之辈?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