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算宜居。会稽郡多为沿海丘陵,不适合农耕;豫章郡情况与会稽郡类似。
汉末3国,甚至直到永嘉之乱前,都是黄河以北最富庶,其次淮北,再次江北,江南反倒不怎么富裕。
益州汉中、3巴3蜀除外,那是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
这也是得北方者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1。
加入wto后,这1情况来了个大逆转。
外贸之重要性,可见1斑。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的自诩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欲效法管仲,乐毅。
(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5诸葛亮传》
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这是表面含义。
深层含义,是管仲佐桓公,乐毅效昭王。
桓公好色无德,昭王国贫民弱;且2君均有容人之量,能放权任人。管仲死、则齐桓败殁;昭王崩、则乐毅出奔。
故管、乐之诩,实际隐喻:“强臣弱主,虚君实相”。
诸葛亮苦苦寻觅的,是1个落魄且能包容自己,可使自己恣意发挥才干的“弱主”。
刘备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且客居荆州,德薄力弱,比较符合诸葛亮的需求。
但本质上看,先主坚忍不拔、世之枭雄;外表虽喜怒不形,内心却勇毅果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屡建殊勋,却并非独1无2。
法正在世,便可胜诸葛半子。
(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亮曰:“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书7法正传》
诸葛亮真正大放异彩、声震寰宇,恰恰是其辅弼后主时。
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蜀书6赵云传》
应该说,刘后主能力低、权欲低、责任心低;
且在3低之中又有1高:信任度高。
后主宠信尊崇相父,能尽情放权。
故诸葛亮真正“行管仲、乐毅之事”,不是在刘先主时,却是在刘后主时。
“如鱼得水”者,刘备是也;
“纵龙入水”者,刘禅是也。
“管乐自诩”的实质,本指如此。
诸葛亮客居荆州,躬耕南阳,表面是清贫养志,不求闻达;实际是望眼欲穿、自作身家;甚至借“水镜党人”臧否人伦的风尚,替自己慕求大名。
至于“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过是诸葛亮中年时追忆往事,对叔父之死的感慨,以及对刘表废弃不用的叹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何谓不求?求之不得。
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不足3十、便能1蹴而就,成隆中之策,可见其胸怀激雷,腹藏沧海;这种顽石美玉,纵使1时被褐、不得发迹,也不能长久掩其锋芒。譬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
可喜者,是孔明投备,君臣成鱼水佳话。当然,真正使诸葛亮发挥“管乐之才”者,非“雄人”刘备,却是不太争气的“熊人”刘禅。
无他,管乐所需者,虚君实相;
亮所需者亦然。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亦颇值玩味。
故曰:察人之所行,不察人之所言。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