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1语成谶,费祎最终被降人郭修刺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姜维
姜维与蒋琬、费祎不同,具备比较浓厚的武人色彩。他甚至“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中权欲最盛的重臣。
(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
然而姜维对待政敌的方式,也谈不上残暴。
对待胡济、张翼等政见相左的同僚,姜维仅仅是斥责而已;在廖化等资历较高的宿将提出反对意见时,姜维也仅仅是置之不理。甚至在听闻阎宇准备代替自己的消息时,姜维也只是主动出屯避祸,没有采取进1步行动。
(张)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姜)维大怒。曰:“为蛇画足。”--《蜀书张翼传》
景耀5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姜维字伯约)之谓也。”--《汉晋春秋》
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黄)皓阴欲废维树宇。(姜)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蜀书姜维传》
对待黄皓这类地位较低的佞幸小人,姜维也只是向后主发了1通牢骚,便不再追究。实际凭借姜维的地位与手腕,想杀死黄皓易如反掌。
(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华阳国志》
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4人,个性不同、能力相异,但通通具备了温和宽大的特点,这绝不能单纯用巧合或个人素质加以解释。
实际后主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如果发生在魏国或吴国,绝对可以掀起政治海啸。孙权、孙峻、孙綝、司马懿杀戮群臣时,许多受害者的罪名,甚至达不到李严、廖立的程度。可见蜀汉权臣的“矫情忍性”,其实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蜀少人士”。
东晋学者孙盛,曾提到过“蜀寡人才”的弊端。
孙盛认为,在北方籍籍无名的许慈、胡潜等鄙陋人物,到了蜀汉居然能被写进国史,这实在是因为人才过于匮乏的缘故。
(许)慈、(胡)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指互殴),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蜀书许慈传》
蜀少人士,故(许)慈、(胡)潜等并见载述。--孙盛
换言之,蜀少人士,其实是蜀汉权臣“矫情忍性,克制杀心”的根本原因。
理由显而易见。魏蜀吴3家的人才储备有天壤之别,曹魏能做的事情,蜀汉1次也做不了。
对曹魏而言,杀死曹爽、何晏、文钦、毕轨、李胜、李丰、王凌、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固然可惜,不过魏室家大业大,很快又能有新1批人才迅速补位。
如果蜀汉也像曹魏1般杀人,那仅需1次政治清洗便会导致朝廷崩溃。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