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94)发生了“孙策替袁术攻伐庐江”的事情,因此刘繇与袁术反目,扬州2牧间的微妙平衡,遂被打破。
刘繇驱逐吴景和孙贲,遣樊能、张英、于麋守横江渡口,遣笮融、薛礼驻军秣陵县。
(吴景)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于横江,又击笮融、薛礼于秣陵。--《吴书妃嫔传》
袁术闻讯,宣布废黜刘繇,改任惠衢为扬州刺史。这就是《刘繇传》提到的“袁术自置刺史”之事。
(袁)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吴书孙讨逆传》
(刘繇逐吴景、孙贲)于是(袁)术乃自置扬州刺史。--《吴书刘繇传》
袁术使孙贲、吴景复讨刘繇,结果“连年不克”。可知此次战争,从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2年(194-195)。
(吴景)与(孙)贲,共将兵击(张)英等,连年不克。--《吴书孙讨逆传》
兴平2年(195)孙策东渡,助战吴景与孙贲,大破刘繇诸将,遂定丹阳。
这里需要注意1点,即庐江之战的持续时间。
按《后汉书6康传》记载,庐江“受敌2年,城陷”。可见庐江之战的始末时间,颇值探讨。
(袁)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6)康,围(庐江)城数重……受敌2年,城陷。--《后汉书6康传》
按《吴书孙讨逆传》,孙策正式依附袁术,在兴平元年(194)。按《魏书武帝纪》,袁术东走淮南,在初平4年(193)。
兴平元年,(孙策)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孙)坚部曲还策。--《吴书孙讨逆传》
综上可知,庐江之战,应该始自兴平元年,延续到兴平2年。庐江之战爆发时(194),刘繇与袁术反目;庐江之战结束时(195),孙策腾出手来,渡江攻伐刘繇。
换言之,兴平年间(194-195)袁术处在“双线作战”的局面下。
在南线遣孙策攻打庐江(6康),在东线遣吴景、孙贲攻打丹阳(刘繇)。
另外1点需要注意的是,孙策攻伐庐江时的“军队构成”。
从《程普传》记载可知,孙策在替袁术攻打庐江时,率领的是孙坚旧部。
这支淮泗兵,在庐江之战结束后,即跟随孙策东渡。
(孙)坚薨,(程普)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吴书程普传》
孙策渡江之初,沿长江南岸扫荡,与其舅父吴景的辖区有关。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