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刘备家族世代都在幽州老家做官。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蜀书二》
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做范县县令。
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蜀书二》
刘雄出身幽州涿郡涿县,而东郡范县在兖州。这与陈寿提到的“世仕州郡”不符。原因出自汉末“三互法”。
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卷六十-下》
东汉士族崛起。随着时间推移,为避免乡党势力抬头,汉廷限制地方官在老家出仕。即“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临近州郡者、互相在对方老家做官,以此相互包庇、徇私枉法。
因此出现“三互法”等回避制度:
若a地官员在b地为官,则b地官员不得在a地为官。
因《蔡邕传》对三互法语焉不详,故曲折莫可尽知。但其中一条史料,却无意中透露出一个严重问题:
幽州、冀州官员,因三互法限制,导致选用艰难。
幽、冀二州,久缺不补。--《后汉书卷六十-下》
可见幽州、冀州是汉末宗族乡党势力泛滥的重灾区。这也解释了、为何刘雄去外州做官。
东郡范县是个大县,因刘雄为“范令”。
注:县辖人户满万者称“令”、不满万者称“长”。
通过“祖雄,父弘,世仕州郡”可知,刘备生父【刘弘】,也曾有过出仕经历,绝非白身。
一言蔽之,刘备或许因其父刘弘病故而家道中落,但涿县刘氏仍是当地名门大族。
这便能解释,为何刘备十五岁时,能去东汉帝国首都洛阳游学。
刘备作为陆城亭侯刘贞的后裔,与宗室家族成员群居在涿县。刘贞是西汉中期人物(西元前139),刘备是东汉末期人物(西元后161),二人相差刚好300年。
三百年,在两汉优待宗室的政治环境下,足够在涿县繁衍出一个令人目眩的庞大家族了。
刘备生父虽早亡,宗族势力却不衰。
因此刘备十五岁时,能够负担得起去洛阳的旅费和学费,与同宗刘德然,幽州老乡公孙瓒,一起投入同乡前辈、涿郡【卢植】门下。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二》
单看《三国志》,是无法判断出刘备求学具体地点的。
因卢植本人也是幽州涿郡人,是刘备同乡前辈。且卢植在当年(176)因健康原因曾辞去九江太守职务。如卢植是返乡开馆教书,则刘备有可能在涿县求学。
但综合对比多方材料,完全能够确定:
刘备的求学地点,不在涿县,而在洛阳。
首先,卢植“去官归家”时间极短,一年之后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返回洛阳再出仕。
其次,刘备求学时培养的兴趣爱好,斗鸡走马、锦绣服装,这些奢侈品不可能在涿县老家经常出现。
(先主)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二》
再次,公孙瓒的求学地点,是洛阳东侧不远的缑氏山。
(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后汉书卷七十三》
缑氏山在哪呢?在河南偃师,洛阳东侧三十公里处。
按《先主传》,刘备、刘德然、公孙瓒三人一同拜卢植门下,故三人的学生时代,活动范围就在洛阳东侧不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明确记录刘备在灵帝末年、曾在洛阳求学,还与当时的洛阳北部尉【曹操】有过交往。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英雄记》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武帝纪》
王粲写《英雄记》,是时人写时事儿,可信度几乎是诸材料中最高的。
刘备(161)与曹操(155)相差六岁。刘备十五岁赴洛阳游学时,曹操刚好21岁,任洛阳北部尉。两方材料的时间记载完全吻合。
而刘备与曹操的来往线索,虽然书无明载,也可大致推断。即:
刘备祖父(刘雄)曾在东郡为官,而曹操之后亦曾被征为东郡太守(未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