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来回摇摆。东汉肇始,明确为火德。
(刘秀)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后汉书光武帝纪》
王朝尊奉的五行,与礼法、着装、崇尚颜色皆息息相关。如火色赤,汉帝穿绯色(红色)礼服云云。
魏代汉而立,但不同于秦灭周,汉灭秦。汉魏嬗代是通过“禅让制”,因此取“五行相生”原则。
汉为火德,按“火生土”的逻辑,魏当为土德。
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袁宏《汉纪》
这样,就使明帝的“青龙改元”(233),显得非常怪异。
太和七年春,有青龙出现在摩陂的井中。明帝前往摩陂“观龙”,同年改元“青龙”。
龙是神话体系中的圣兽,不可能真的存在人间,更不用说还生活在井中。明帝所谓的“观龙”,无外乎自吹自擂、炫耀功德。如果井中真的存在“龙”,那大概率就是条水蛇而已。
更大的问题是,青龙所代表的,是五行始终当中的“木德”。
土色黄,木色青。按照五行相克规律,“木克土”。
魏属土德,因此代表木德的“青龙”、相当于曹魏的灾异。
按照五行始终学说,在曹魏的语境下,“黄龙”属于祥瑞,“青龙”则属于妖孽。
魏明帝改元“青龙”之事,历来被后世史家嘲讽。考虑到汉末丧乱已久,典章废弛,乃至京师学者“能操笔者”不足十人的窘境(见《魏略儒宗篇》),闹出如此可笑的翻车事件,也不难理解。
更为可笑的是,“青龙改元”明明是一件显而易见“政治车祸”,满朝文武竟无一作声,甚至有不少大臣还跟着明帝前往摩陂一起“观龙”。并吹捧附和。
青龙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明帝)幸摩陂观龙。--《魏书三明帝纪》
可想而知,对祥瑞与灾异的解释权,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典籍为依据,而掌握在权势者手中。
黄龙属土德,本是曹魏的祥瑞。但在特殊背景下,也会被解释为妖异。
曹髦是曹魏第四任皇帝,第五位统治者。
曹髦好学,对五行谶纬一类的“内学”比较了解。类似明帝时“改元青龙”一类的闹剧,便罕有发生。
在曹髦统治末年,即其被杀的前一年(259),在宁陵县井中又出现了“神龙”。
(甘露)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魏书四高贵乡公纪》
这次的地方官功课做得比较好,称“两条黄龙悠游井中”。黄龙吻合曹魏的“土德”之义,属于“大瑞”,按理应该改元大赦。
可怪之处恰恰在此。
曹髦闻黄龙降世,不仅面无喜色,反而叹息痛骂:
“龙代表了皇帝。皇帝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居然住在井里?此恶兆也。”
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汉晋春秋》
曹髦口中“住在井里的龙”,毫无疑问指代自己。
而“恶兆”则清楚指向了彼时的权臣司马昭。
曹髦甚至愤愤不平地提笔作诗,即著名的《潜龙诗》。
该诗原文已经散佚,目前流传的是元末明初版本的演绎文学,不过二者传达的含义,应当相差不远。
按《汉纪春秋》记载,司马昭“闻而恶之”。翌年(260)即发生了著名的弑君事件。
(曹髦)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司马昭)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青龙是曹魏的恶兆。但明帝独擅权柄,故强行将“灾异”解释成“祥瑞”,满朝文武不敢作声。
黄龙是曹魏的大瑞。但曹髦已然失势,结合了自身的悲惨处境,竟将“祥瑞”解释为“灾异”,最终又引发了权臣篡弑。
可见,同一件事物,到底是喜还是灾,是福还是祸,最终解释权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根本没有学者或者百姓的置喙之地。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