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或许不如夏侯惇、曹仁聪明,但不同于在家休息一年的这二人,夏侯渊这两年始终跟随赵旻南征北战,沙场嗅觉已颇为敏锐。
夏侯惇颔首而赞。
“妙才不愧为沙场宿将,城中守卒此刻必未安歇,且为数甚多。”
曹仁只觉头皮发麻。
如此一来,他们今夜将如何夜袭黎阳城?
这时代,当然不可能有无人机,所以三将都不可能通过无人机的视角,观察黎阳城内的兵力部署、以及守御情况。
黎阳城情况发生如此突变,考验三将临敌应变能力的时刻到了。
只见夏侯惇抚须沉思片刻后,看向夏侯渊、曹仁二人,目光变得坚毅而决绝。
“妙才、子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某等今夜不能不夜袭!否则,后果殊难预料。遑论…孟德兄之大仇,某等岂能不报?”
夏侯渊、曹仁二人闻言咬牙切齿。
【作者题外话】: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恭祝诸位书友们龙年大吉大利、万事顺心如意、阖家幸福欢喜!
这段时间云某俗务缠身,不能保证每日更新,敬请诸君谅解、包涵。
这一章,咱们聊一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
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因为“废少立献”而构衅关东豪族,导致大量洛阳名士出走,逃至关东。
在流亡关东的名士中,当以袁绍、袁术、曹操等人最为著名。尤其是曹操,其流亡始末过于传奇。
按记载,曹操先在成皋县杀害故人吕伯奢,又在中牟县被逮捕,机缘巧合下逃到兖州陈留,并在此兴兵。
注:《三国演义》顺序相反,还将陈宫杂糅进剧情,实际是杜撰之言。
实际结合《三国志》及诸书引注,可以大抵还原勾勒出曹操流亡关东的始末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从洛阳出奔时,并非孤家寡人、轻骑瘦马,而是带了一票宗族心腹。
其中至少包括曹洪、曹纯与夏侯惇三人。
换言之,曹操与吕伯奢家族火并当夜,诸夏侯曹氏均有参与。
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一介亡命徒,居然可以与地方豪强大打出手,还能“连斩八人而去”。
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上洛,九月废少帝刘辩,同月又杀何太后,其悖逆如此。
洛阳官僚畏惧董卓,因此大量出奔关东,以求地方藩镇或宗族的庇护。曹操便是其中一员。
曹操出奔时,并非孤身一人,至少携带了三位亲戚子弟,即曹纯、曹洪与夏侯惇,正因八虎将中有三人相随,所以曹操才有对抗董卓的底气。
虽然《魏书之武帝纪》并未提及上述诸人,但从诸人列传中不难窥见线索。
曹纯是曹仁同母弟,即曹操从弟。
按《英雄记》记载,曹纯十八岁为黄门侍郎,二十岁“随太祖至襄邑募兵”。
(曹纯)年十八,为黄门侍郎。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英雄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记载。
因为曹操赴襄邑募兵,当在中平六年(189)十二月。
襄邑县属兖州陈留郡,恰好吻合《武帝纪》的时间记载。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属陈留),是岁中平六年也。--《魏书武帝纪》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都属于清贵的游散官职(有政治地位而无具体工作),在魏晋被称作“清途”(高起点入仕),都属于京官系统。
由此可知,曹纯入京为黄门侍郎,当在中平四年(187)。
换言之,曹操离开洛阳时(189),共在洛阳的曹纯必然弃官,跟随曹操一起出奔,因此才能赶在中平六年(189)十二月“随太祖在襄邑募兵”。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曹操起兵前,并未返回老家(豫州沛国谯县),且按照豫州沛国在兖州东侧的地理位置看,曹操也不可能有时间返回豫州。
有趣之处,是曹纯的同母兄曹仁,此时尚在徐州淮泗一带做强盗(汉末叫游侠),并未跟随曹操起兵。
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魏书曹仁传》
曹纯的年资履历虽然远胜其兄,但因为壮年早亡(卒年四十),故声名事迹不如曹仁显赫。
夏侯惇在《魏书》的缺载情况比较严重,早年事迹多遭毁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