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犹豫地迅速策马转身。
“众儿郎,随某再次凿穿敌军!”
凿穿过敌军一次的曹仁亲卫们,此刻也俨然如曹仁一般,进入开无双状态。
于是一众骑兵们奋力高呼。
“杀!”
“杀!”声未落,这五百余重骑兵们,便复又拨转马头,跟随主将曹仁再次向蒋义渠的步卒大军军阵疾冲而去。
如是般,五百对五千,硬生生被“天人将军”曹仁,杀出了五万对五千的既视感。
包括主将蒋义渠在内,袁军上下尽皆胆寒。
这一次,本就军心沮丧、心中绝望、仅靠悲壮来支撑的袁军步卒们…
不待曹仁再次凿穿己方,便玩命一般…
四散逃亡。
曹仁哈哈一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曹操出奔始末,与袁绍、袁术、张邈等人均有牵涉。
张邈是董卓上洛之初(189)任免的陈留太守,也是支持曹操募兵的核心人物。
曹操发动荥阳之战时的五千兵马,便是张邈部将,陈留孝廉卫兹所赞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世语》
实际“太祖赴襄邑募兵”,参与人除了诸夏侯曹氏,应当还有卫兹。卫兹本人便是陈留襄邑人(见《魏书卫臻传》)。/apk/
张邈与袁绍、曹操私交甚笃,在洛阳时被称作“奔走之友”。
陈留成为军阀起兵的大本营,盖源于此。
张邈不见于参战记载,不过张邈的部将卫兹却“引兵五千”随曹操同赴荥阳,还临阵战死。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魏晋世语》
卫兹彼时仅挂“孝廉”的身份,并无官职,根本不可能拉起五千人规模的队伍;更为要紧的是,卫兹与张邈之间还存在明确的隶属关系。
汴水之战,(张)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魏书吕布传-附传》
互文见义,可知卫兹与五千兵马,其实就是张邈集团的代称。
只不过张邈(助吕布发动兖州之乱)后来与曹操分道扬镳,大义不终(见《吕布传》);
而卫兹、卫臻父子显赫于魏廷,因此张邈的功绩被一笔勾销,尽数归于卫兹。
曹丕在《典论》中曾记述汉末故事,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典论》
曹丕的叙事可与司马彪的记载互参详略。“兖、豫之师战于荥阳”中的“兖州”,无疑指陈留太守张邈、陈留人卫兹与泰山人鲍信;“豫州”的指代则相对宽泛。
“豫州之师”可以指出身豫州沛国的曹操。不过曹操自离开洛阳,便直奔兖州陈留投奔张邈,并未返回豫州老家。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陈留)己吾(县)。--《魏书武帝纪》
而且曹操手下的五千兵马全数来自张邈、卫兹的赞助,因此曹操只能被归入“兖州之师”的范畴。
豫州也可以指代出身汝南的袁绍、袁术兄弟。不过鉴于“河内之甲”指袁绍,因此“豫州之师”更有可能指代袁术。
(袁)绍与王匡屯河内。--《后汉书袁绍传》
考虑到袁术曾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孙坚北伐时曾多次与董卓集团作战,“豫州之师”便有很大概率是指袁术、孙坚集团。
(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吴书孙破虏传》
骑都尉鲍信也是荥阳之战的重要参与者。在《魏书》记载中,鲍信与鲍韬“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响应曹操的号召。
(鲍信)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三千余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王沈《魏书》
此处关于兵员数量的记载,无疑令人难以置信。鲍信一介离任的地方豪强,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数万之众,遑论三千余乘战车。
实际鲍信事迹的书写,与前文提到的卫兹有相似之处。鲍信之子鲍勋显赫于魏廷,正如卫兹之子卫臻显赫于魏廷一样,《魏书》出于美化当朝名臣的考虑,把卫兹、鲍信塑造成“从龙有功”的正